记得童年,我曾站在老屋的风门前,透过被橡皮胶糊得斑驳模糊的窗玻璃静静地看雪,一片一片,女孩的耳朵可以听得见落雪的声音“沙沙、沙沙”,像时间的沙漏,一点一点,缓慢地从指间落下。煤炉上的热水壶咕嘟咕嘟冒着热气,温润的气息让这个被棉袄、棉裤裹得像小粽子似的女孩,滞留在这里,仿佛不会长大。
岁月是可以抻长的。同样的100年,慢时光让人感受仿佛过了很久很久。因为慢,人们可以驻足细细品味岁月中的枝梢末节,咀嚼出年轮中更多的味道,触摸一分一秒中藏纳的深重内涵,于是,时间的容量在相对的意义上更为宽广。
正如书桌前这本《守望故宫》的书,讲述的是清溥仪出宫,民国成立故宫博物院的曲折经历,在讲述中还列举了浩如烟海的奇藏珍品。不厚的一本书,一字一句却如泱泱五千年缓慢走来的脚步,一幅幅图片让人看到了凝固的时光。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喜欢看有史实内容的书。《朝歌三千年》让我漫步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来源之地,层层剥开封尘的历史,浪漫、残酷,杂糅一体的商周世俗文化、宫廷争斗、爱情绝唱、手足深情在我眼前上演,让我久久不能平复;《魏晋风流人物解析》《曾国藩家书》《毛泽东读史》等诸如此类的书籍,均在我的床头、茶台、书桌上与我相伴。这些人文历史、艺术解析、藏品记录,让我津津乐读,在我眼前展现的是一幅幅波澜壮阔的中华发展史。读史可以明鉴,心中明了万事,现实中遇到的许多事均已轻如鸿毛。
人的许多喜好,多是天生的。比如看书。我奶奶大字不识一个,从小我就在她那里长大,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启蒙教育。但是,父亲说,四五岁时我就搬着一个小板凳,坐在门口抱着一本厚厚的书看,而且是父亲落在奶奶那里的医学书。厚厚的一本,我一页一页地翻看,浑然忘我。现在父亲问我,那时你看得懂吗?我想,我是看不懂的。但为何又如此兴趣盎然,大约是那些文字排列以及图画吸引了我吧。
不同的人,所属的天生的特质,铸就了各自人生的道路。正如性格决定命运一样。这些特质,潜移默化中左右了一个人对人对事的选择。同属这种特质的人和事就聚拢在一起,不属于的就渐渐远离了。于是,社会出现了不同群体,各自的人生命运便由此出现了分别。所以,许多事是怨不得任何人的,左右人生命运的,更多的是自身的原因。特质决定了人的选择,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正是这种道理,舍与得,是世界的根本规律,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懂得。
对文字的那分源于骨髓的喜爱,让我选择了可以与文字终身相伴的职业;而那越堆越多的书,成了我搬家时最重的负担。但是只要站立在书橱前,生活中所有的颠簸起伏,打击与失落,对我来说都没什么。可以淡看人生,要感谢书。
因为爱书,所以喜欢上了旅游。每一处风景背后都有着各自的文化述说。或浓妆重彩,如秦腔粗犷高昂;或缓缓叙来,如江南水乡蒙蒙细雨,裹挟着不同的景致。建筑是凝固的语言,不同的风格,述说的是不同的故事,研究建筑就是研究历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处风土人情,都有他们形成的渊源。解开景致背后的故事,就如翻开的书,字还是那个字,不同的组合,却使其风情万种,天地差别。同样的生命长度,是否对自我生命就更加完善,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抻长?生命的容器还是那么大,因密度的不同,分量就迥然不同。生命只有一次,你是喜欢轻如鸿毛,还是重于泰山?
沸腾是人生一种美好的状态。正如一壶茶,水不沸,茶便泡不出最佳的味道;即使清茶,水也需沸过后,自然清凉,才能滋润出最香的味道。激情燃烧的岁月,年轻的时候一定要拥有,否则,人生是不完整的,正如四季缺了夏季,如何能结出甜美的果实?
激情燃烧是向外的发展,等等灵魂是一种向内生长的需要。人到中年时,就要脱掉红舞鞋,停止疯狂旋转,等等灵魂。
这个时刻,时光就会慢下来,有了与自己灵魂的对话。此刻,生命开始轮回,又听到了天籁的声音,回归那个看雪的小女孩。
亲爱的,这个世界你可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