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山阳城丨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我的世界你可懂
薯中蚁
海淘马桶盖的并不都是疯子
这个时代需要“草根”的正能量
糊涂账
院子里的石榴树(外一首)
雯雯“教育”姥爷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1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薯中蚁
□杨 桦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有亲戚从乡下过来,捎来一布袋红薯,说是给孩子换个口味儿,这东西,虽然土头土脸不耐看,但很接地气,且是自己亲手所种,绝无农药化肥之污染,很养肠胃的。我欣然笑纳。

  当晚煮红薯,居然发现一景。一个硕大的红薯,肚子上却有一个黑乎乎的洞,蜿蜒入内,深不可测的样子。这东西,我当然熟悉。毫无疑问,是虫眼。但小儿却兴趣极浓,想要探个究竟,以飨好奇之心。于是拿个水果刀深深钻探,不料,居然掏出一窝蚂蚁来。这黑乎乎密麻麻的一家子,抱团而眠,静得仿佛凝固了。仔细一看,原来早已死去了。很显然不是集体自杀,从其将家安于薯腹来看,这群蚂蚁肯定对于生活是极其热爱的,绝对不会产生厌世心理;蚂蚁世界向来自成一家,与核辐射、原油泄漏、气候变暖、恐怖主义、金融危机、火车追尾……人类的喧嚣与文明无甚干系,自裁更无必要。

  儿子问我:爸爸,它们是在冬眠吗?我说,有可能。但更确切地说,它们,早已被冻死了。

  为什么呢?

  这还要从头说起。一棵红薯苗,在田地里欢快地生长,慢慢根部有了隆起,结成了小小的薯块。这时来了一个蝼蛄,这家伙正饿得头昏眼花呢,看到如此美食怎能不激动?一激动就把红薯咬了个洞。吃完了它就睡,睡醒了它还吃,吃啊吃啊,就把红薯掏空了,就去寻找另外一块新鲜的红薯了。红薯虽然有伤,但还在生长,它得完成它的生命之旅。有一天,一只蚂蚁要建个新家,找来找去,发现这个洞,真是块风水宝地啊,有吃有喝还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太阳晒不着,就率领亲族在此安营扎寨,休养生息了。

  多好啊!儿子赞叹道。

  是啊,真好。可是,秋天到了,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一个农夫,就是咱家的亲戚,他得把辛苦种了一年的粮食收回家。他用铁锨把红薯都刨出来了,拉到家里去。当然,蚂蚁家族也在红薯房子里被带走了。再然后,它们坐自行车,搭长途汽车,坐火车,再坐公交车,才来到咱家。这样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的折腾,不知啥时被冻死了。

  咱家的亲戚真可恶!儿子气愤不已。

  这下子,可把我给难住了。我不知道该怎样把这个寓言继续编下去。我要说,每个生命来到这个世上,都要经历一次生动奇妙的旅程,红薯把根扎到地下,拼命吸取养分和水,是为了活下去;蝼蛄贪心地吃空了红薯,是为了活下去;蚂蚁把家安到红薯肚里,也是为了活下去;农夫挖出红薯,更是为了活下去啊。可是,你能说,谁对?谁错?罪在哪,该罚谁?这话题不但沉重,而且哲学,甚至玄幻。不可说,一说就错。

  最大的哲学莫过于生死。这个带虫眼的红薯,这莫名死去的薯中蚁族,带来了一个难解、难猜的哲学命题。显然,儿子现在不会懂。可是,又有谁能解得开啊?

  再看红薯上那个洞,虽然被剖开了,但依然曲折幽深,一种不瞑目的样子。又像是一声叹息,留在黑暗里。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