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龙卿
“保护古建筑、保护古树,挖掘文化、传承文化,留住根、保住魂,这才是真正意义的古村保护。古村保护不仅是要把建筑保留,更重要的是挖掘地方文化、传承地方文化。”河南“古村之友”牵头人彭保红说,“这次来焦作,就是想寻找一方净土,还好,山还在,村犹存,只是被我们无视了太久。冯骥才说过,保护古村,比保护万里长城都重要,因为古村中包含着民族文明的基因,毁一处,文明基因就丢失一段。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尽一分力。”
日前,本报连续对古村落保护的报道不仅引起了焦作市民的关注,也引起了河南“古村之友”的关注。
1月15日至17日,河南“古村之友”考察组到我市进行了考察。
据了解,“古村之友”全国古村落志愿者网络简称“古村之友”,创立于2014年11月,是全国最大的古村落志愿者网络,是一个以古村保护与活化为使命的公益组织,由全国30个省、近100个县、市的数万名古村落保护与活化志愿者构成,总部设于深圳市。此次来焦作考察的是河南“古村之友”牵头人彭保红、靳红军。
3天时间,考察组参观了焦作强耐建材有限公司、焦作市金谷轩绞胎瓷艺术公司,还到修武县西村乡平顶窑村、双庙村,中站区龙翔街道办事处西张庄村、府城街道办事处北朱村,博爱县月山镇皂角树村、许良镇大新庄村进行实地考察。
考察后,彭保红说,焦作古村落特色明显,但是许多村空心化严重。人是建筑的灵魂,古村落需要在活化上大做文章,让更多的人在古村落安居乐业,持续发展。她对张昺的历史和皂角树村、北朱村的张昺祠、张昺墓特别感兴趣,认为张昺作为一名彪炳青史的明朝重臣,知道的人不多,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和宣传,让后人永远记住他的事迹。
靳红军称,平顶窑村、双庙村等焦作古村落乡村气息浓厚,村里从明清建筑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建筑都有。平顶窑村的古梨树林、大新庄村的古桂花树十分珍贵。桂花树在汉族看来是富贵的象征,这样一棵桂花树种在清真寺内,反映了回汉民族大融合。皂角树村的中岳庙在国内众多中岳庙行宫中规模大、雕刻精美令人赞叹,但焦作的古民居、古树的保护力度还不够,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古村保护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