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焦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古村保护要留住根、保住魂
每一幅画都是一个故事
《同学会》获一等奖
悠悠怀商情 拳拳赤子心
金谷轩绞胎瓷再获殊荣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6年1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村保护要留住根、保住魂
——河南“古村之友”焦作考察组随访记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靳红军(右)在大新庄了解古桂花树的历史。 王龙卿 摄
  考察组在修武县西村乡了解古民居。
  王龙卿 摄
  皂角树村村民在编制竹鸡笼。
  王龙卿 摄
 
   

  本报记者 王龙卿

  “保护古建筑、保护古树,挖掘文化、传承文化,留住根、保住魂,这才是真正意义的古村保护。古村保护不仅是要把建筑保留,更重要的是挖掘地方文化、传承地方文化。”河南“古村之友”牵头人彭保红说,“这次来焦作,就是想寻找一方净土,还好,山还在,村犹存,只是被我们无视了太久。冯骥才说过,保护古村,比保护万里长城都重要,因为古村中包含着民族文明的基因,毁一处,文明基因就丢失一段。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尽一分力。”

  日前,本报连续对古村落保护的报道不仅引起了焦作市民的关注,也引起了河南“古村之友”的关注。

  1月15日至17日,河南“古村之友”考察组到我市进行了考察。

  据了解,“古村之友”全国古村落志愿者网络简称“古村之友”,创立于2014年11月,是全国最大的古村落志愿者网络,是一个以古村保护与活化为使命的公益组织,由全国30个省、近100个县、市的数万名古村落保护与活化志愿者构成,总部设于深圳市。此次来焦作考察的是河南“古村之友”牵头人彭保红、靳红军。

  3天时间,考察组参观了焦作强耐建材有限公司、焦作市金谷轩绞胎瓷艺术公司,还到修武县西村乡平顶窑村、双庙村,中站区龙翔街道办事处西张庄村、府城街道办事处北朱村,博爱县月山镇皂角树村、许良镇大新庄村进行实地考察。

  考察后,彭保红说,焦作古村落特色明显,但是许多村空心化严重。人是建筑的灵魂,古村落需要在活化上大做文章,让更多的人在古村落安居乐业,持续发展。她对张昺的历史和皂角树村、北朱村的张昺祠、张昺墓特别感兴趣,认为张昺作为一名彪炳青史的明朝重臣,知道的人不多,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和宣传,让后人永远记住他的事迹。

  靳红军称,平顶窑村、双庙村等焦作古村落乡村气息浓厚,村里从明清建筑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建筑都有。平顶窑村的古梨树林、大新庄村的古桂花树十分珍贵。桂花树在汉族看来是富贵的象征,这样一棵桂花树种在清真寺内,反映了回汉民族大融合。皂角树村的中岳庙在国内众多中岳庙行宫中规模大、雕刻精美令人赞叹,但焦作的古民居、古树的保护力度还不够,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古村保护中来。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