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山阳城 上一版3
怀山药的由来
咏 雪(外二首)
北京北京
豆腐里的温情岁月
问 雪
拍卖公告
通 告
雪地红果
小街初雪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1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豆腐里的温情岁月

作者:□吕秀芳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豆腐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食物,但它留在童稚记忆中那醇厚的味道,至今还时时牵动着我的味蕾,在我的记忆中珍藏着、发酵着,形成经久回味的芳馥,追随着我前行的脚步……

  那些与鱼肉蛋无缘的岁月,豆腐是大人孩子眼中难得的佳肴盛馔。常常以能吃上一块豆腐为幸福,一块豆腐就能吃出一脸的灿烂,满心的欢喜。

  儿时,每次家里吃豆腐都是一件很盛大的事情。孩子们围在灶台边不愿离去,眼巴巴地瞅着锅里的豆腐。那时,五毛钱就能买好几块豆腐。但一般人家哪舍得用钱卖豆腐,都是把每月供应的几两黄豆攒起来,留着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办事时用来换豆腐。

  每每听到大街上“豆腐,卤水豆腐”的叫卖声,孩子们顿时就来了精气神,催着母亲撮上黄豆去换豆腐。孩子们争着抢着去做这事,是每个人的心里都藏着个小九九,端着豆腐回来的路上,可以偷偷地抠点儿先解解馋。“近水楼台先得月”嘛,那时,孩子们的肚子里太清贫了,他们实在是挡不住食物的诱惑。胆大贪嘴的孩子会偷偷在路上干掉一大块儿,回家只好编个谎话蒙混过关。那漏洞百出的谎言哪能瞒过心知肚明的大人,看着孩子躲躲闪闪的眼神,大人也就不忍心再追问下去了。

  每次换回豆腐,母亲都会用大锅炖豆腐,出锅时,那豆腐白嫩嫩、颤巍巍,豆香气扑鼻而来,吃到嘴里绵软可口、回味悠长。看吧!孩子们的吃相用一个字来形容:贪。对孩子们来说,面对这样的美餐,哪里还顾得上平日里的斯文,也来不及细嚼慢咽,更不怕烫嘴,每个孩子都生怕动作慢了让肚子受委屈,只一会儿的工夫,盆里的豆腐就被孩子们风卷残云般地干掉了。

  艰苦岁月里,有限的食物会被母亲视为珍宝,尽可能地翻新花样,用一双巧手调剂着清苦的日子,让每一天都充满着期待。

  糖水荷包蛋是孩子们眼中顶高级的美味,但有几户人家能吃得起?十天半月见不到一点荤腥的日子对孩子们来说,也是很难熬的。没有鸡蛋,母亲就把豆腐切成薄片,放在糖水中煮,来代替荷包蛋。我们吃起来一样解馋,一样开心。直到现在,有时还真馋糖水煮豆腐,心痒痒时,就凭着记忆,模仿着母亲的做法,给自己做一大碗,虽然学刁的嘴巴再也吃不出当年的那种味道,但多少也让怀旧的心情得到了暂时的缓解。

  记得那时父亲最喜欢吃的是小葱拌豆腐。小葱洗净后切成葱花;豆腐切成小块,放入热水中焯去豆腥味,取出用凉白开过凉,捞出沥去水分,盛在盘内,加入盐和味精,再撒上葱花,淋上几滴香油,一盘色泽素雅淡洁、清香飘逸、鲜嫩爽口的百姓菜就上桌了。当时,我一直纳闷父亲为什么对小葱拌豆腐情有独钟?为什么每次吃得都是那么津津有味?直到许多年后,偶尔看到清代诗人的一首描写豆腐的诗,“信知磨砺出精神,宵旰勤劳泄我真。最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己属贫人。”我才有所醒悟,可能当年父亲不光是喜欢小葱拌豆腐的味道,而是喜欢它一清二白的品性。豆腐清清白白的风骨、气节,平易近人、不媚不俗的品格与一生正直的父亲很是相融合拍。豆腐把百姓作为知音,百姓也把豆腐视为知己。豆腐是贫富皆宜、老少皆宜的食品,无论何时都是餐桌上鲜美的佳肴。

  儿时,每年春节前,家家户户都要备上十几斤的豆腐作为年货贮存。北方的冬天滴水成冰,室外就是天然的大冰箱,把豆腐装在一个大铁桶里,上面盖上报纸,放在室外,一夜之间豆腐就上冻了。因为豆腐中含有大量的水分,豆腐冷冻时水分就会凝固为小冰晶,小冰晶将整块豆腐挤压成蜂窝状。待豆腐解冻后,小冰晶融化为水,就留下了很多小孔。

  大同人爱吃火锅,每逢过年过节,火锅几乎是家家户户的主打菜。大人们总喜欢把擦得锃光发亮的黄铜火锅摆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然后开始张罗食材,热腾腾的一大锅一直吃到大家都热乎了,家中到处都飞扬着木灰屑才作罢。火锅不拒荤腥、不嫌寒素,冻豆腐就成了吃火锅最受欢迎的素菜。

  曾读过清朝著名诗人、文学家袁枚的一个有关豆腐的有趣故事,才知道豆腐竟有这么深厚的文化背景。有一回袁枚在海州一位名士的酒宴桌上,看到一道菜是用芙蓉花烹制的豆腐。这豆腐制作得非同一般,色若白雪,嫩像凉粉,香如菊花,细腻似凝脂,透着一股热腾腾的清嫩鲜美味,看了惹人眼馋,闻了令人垂涎,袁枚夹了一块,细细品味之后,离席径往豆腐店,笑呵呵地向主人请教制法,于是就有了流传至今的袁枚为豆腐而三折腰的典故。

  豆腐是正宗的中国国粹,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豆腐是极平常的食品,它是平淡的,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味道,也唯其平淡,才能制作出琳琅满目的豆腐佳肴。我们常说平淡是真,真是真味,也就是实实在在的味道。瞿秋白先生临终前撰写了《多余的话》,最让人惊叹的是此文的最后一段话——“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他说完了豆腐之后,向世人郑重道了一声“永别了!”先生至真至纯的情怀,他对豆腐的独爱,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豆腐,作为一种出身村野的廉价美食,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根深蒂固,它是最大众化的烹饪原料之一,与平民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崇尚素食主义的今天,豆腐已经衍生出名目繁多的菜肴,时时勾起我们对岁月深处关于豆腐的所有记忆,唤醒了我们被大鱼大肉折腾得疲倦不堪的食欲。其实,看起来平常不过的豆腐,真正散发的是我们生命本身的味道。

  “煮豆作乳脂为酥,高烧油烛斟蜜酒。”经过岁月打磨的豆腐,永远没有过去时,它的美味、它的清淡将以现在进行时、将来进行时,一直伴随着我们……

  插图:段美如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