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天寒地冻,是滑倒摔伤的高发季。尤其是老年人,在外出或锻炼时要特别注意,避免因摔倒而造成骨折。日前,记者走进市中医院骨伤分院,希望能了解更多中医在治疗骨折方面的优势。该分院负责人得知记者的来意后,立即安排创伤脑外科主任范新明带记者到病房参观采访。
“冬季是老年人发生骨折的高峰期,其中以股骨转子间骨折居多。由于这类骨折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因此手术存在一定的风险。另外,股骨转子间骨折属于非关节内骨折,治疗上不必过于追求解剖对位,再加上转子间多为松质骨,周围有丰富的肌肉层,血脉运转也比较丰富,为骨折的愈合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些都使中医保守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优势得到了更好发挥。”范新明一边领着记者向病房走去,一边介绍,“中医治疗骨伤疾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利用手法复位,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治疗方法之一。在一般情况下,手术切开复位虽然追求解剖复位,但将闭合性骨折变成了开放性骨折,破坏了骨折部位的血脉运转,影响了骨伤部位的营养输送,损害了骨折部位的自身修复能力,导致骨折愈合时间延长。同时,手术后,患者在短时间内不能下地活动,需要卧床休息。而在进行中医手法复位后,配合各种辅助治疗,恢复快、后遗症少。所以,手法复位配合中医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效果非常好。”
随后,在一位老人的病床前,范新明详细询问了老人今天的情况,然后对记者说:“这位老人就是前几天外出锻炼时,不小心滑到造成股骨转子间骨折。被家人送到医院后,我们为老人进行了手法复位,复位后给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时采用综合疗法,即按照骨折早、中、晚三期辨证服用中药,早期宜破、中期宜和、后期宜补,这种破、和、补的分期疗法,是治疗骨折必须掌握的治伤与扶正的关系。损伤初期为筋骨损伤,瘀积不散,以气滞血瘀、经络受阻为主,方药在桃红四物汤或其他治疗肢伤药方的基础上随症加减,外用药物则用我们医院特制的接骨膏,加蜂蜜或活络酒调配,外敷骨折处。损伤中期的内服药物以祛瘀生新、续筋接骨为主,药方选用续骨活血汤加减。损伤后期的内服药物以补肝肾、壮筋骨、益气血、温经络为主,根据体质伤情,酌情选用补肾壮筋汤、八珍汤或麻桂温经汤,外敷药物一般用温经通络的膏药加蜂蜜调配。另外,对于身体强壮者,损伤中后期无须内服、外敷中药。”
记者在另外一间病房看到,一位护士正在给一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敷药。范新明解释道:“中医的外治法也很有特色,患者骨折后可通过局部用药,如敷、贴、洗、撤、浸、熨等,并根据骨折三期辨证施治,一般初、中期以药膏和膏药为主,如活血止痛膏;后期以药物熏洗、热熨或涂擦为主,如展筋丹、展筋酊。另外,骨折早期一般为气滞血瘀型,患者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涩。这个时期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多饮水;不宜食辛辣肥甘之品,以免助湿生热、肿胀加剧。骨折中期一般为气血不足型,患者骨折局部症状消退,骨折断端基本平稳,且舌质淡、苔白、脉细数。这个时期要补骨生新、接骨续筋,应多吃营养丰富的食物,如排骨汤等。骨折后期多为阳虚湿重型,患者损伤日久,久病体虚,导致气血虚弱,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这个时期宜食高热量、补肝肾的食物,如豆制品、瘦肉、红枣、牛羊肉、动物肝脏,还要多食水果、蔬菜,多饮水,保持二便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