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医药方,可能人人皆知。但是,中药药方到底分几种?里面又包含着什么学问?老百姓常说的“偏方治大病”到底对不对?这些问题就不见得人人知晓了。昨日,记者来到市中医院,请肝胆脾胃科主任陈百顺来为大家解疑释惑。
“现在,中医一般将药方分为经方、验方、偏方、单方几种。所谓的经方、验方是由历代著名医家在治病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处方用药。再进一步说,经方一般特指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子,如治疗肾阴阳虚的肾气丸、治疗脾胃虚寒的理中丸、治疗大便不畅的麻子仁丸、治疗湿热黄疸的茵陈蒿汤等。而验方则是特指张仲景之后,历代医家所创造的处方,如治疗肾阴虚的六味地黄丸、治疗心阴虚的天王补心丹、治疗肝郁血虚的逍遥丸、治疗气血两虚的八珍汤等。经方、验方的最大特点是由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指导,进而指导临床实践,形成了中医处方用药理论体系。”说到中医药方,陈百顺如数家珍,“偏方是指组方简单、药味不多,易就地取材,常流传于民间,对某些疾病具有特殊疗效的方剂。单方是配伍比较简单但有良好药效的方剂,往往只有一两味药,服用简便、效果显著。偏方、单方在我国民间可谓是源远流长,享有盛誉,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在中医学漫长的发展岁月中,经历代中医学家反复摸索、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创造了难以计数的有效单方和偏方。”
“‘偏方治大病’这种说法到底合理不合理呢?”记者提出了疑问。“经方、验方的组方思路比较合理,用药比较准确恰当,临床疗效比较可靠,既有理论作指导,又有临床实践依据。所以,目前中医开具的药方还是普遍采用经方、验方。而偏方、单方是民间治病的个案经验认识而形成的处方,它的最大特点是单个性、局限性,尤其是组方用药缺乏严密性与合理性,又因偏方、单方在形成过程中缺乏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导致运用偏方、单方仅仅局限在经验认识上,未能从理论高度研究与指导其应用。所以,人们在运用偏方、单方时,往往缺乏针对性。因此,大家在使用偏方、单方时,不可一味地坚持偏方、单方能治大病。”陈百顺解释道。
最后,陈百顺提醒:“为了提高应用偏方、单方的成功率,大家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要对偏方、单方中的药性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查阅一下偏方、单方用药是否符合自己的病情,如干姜、胡椒治胃痛,但胃痛既有寒症又有热症,这两种药对寒症有治疗效果,而对热症是绝对不能应用的。二要审明偏方、单方是否有毒性。如果有,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防止药物中毒。三要仔细检查用药剂量,如果用药剂量偏大,一定要慎用。总之,正确使用偏方、单方,就是要充分认识药用性能,又要科学认识病变属性,合理地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