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一家新华书店,一名女士与店员发生争执,起因是该女士的孩子在店内看书,遭到店员驱赶。店员表示:“书店是卖书的地方,不是看书的地方,不买书就得出去。”这段名为“新华书店撵出看书孩子”的视频引发广大网友关注,大家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到底该不该在书店看书”。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蹭书的经历,所以该话题也就成了不大不小的社会问题。
从事件本身看,冲突双方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两点:允许孩子看目录还是看内容;看“三分钟”还是看“三十分钟”。根据涉事店员表述,浏览是为购书作准备的“选择性阅读”,而深读就是赤裸裸的“蹭书”。但现在孩子家长和店员的证据都不充分,对于孩子到底看了多长时间书被撵,陷入到了“罗生门”。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日《海峡导报》有一则欢迎读者“蹭书”的新闻。最近厦门人发现,在实体书店相继倒闭的大背景下,接连在身边“冒”出了许多书店,这些书店不仅有环境优雅的店面、种类齐全的书籍,还举办一系列文化活动。在位于当地商业圈的西西弗书店,可以买一杯咖啡,慵懒地享受阳光,再看上一整天书,能让读者觉得温暖。
值得一提的是,这家书店把儿童读物划分为7个阅读空间,根据儿童相应的成长阶段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图画书籍等。这样的划分,使儿童读物在种类上更细分,完全为读者考虑。“也许,很多不读书的人来商场购物,要找个歇脚地就会走进西西弗书店,顺便在这里看看书、买买书,这是我们很在意的地方,希望能够推动大众阅读”。这是西西弗书店董事长金伟竹的经营理念。
拥有全新经营理念的书店,自然不会纠结于有没有人“蹭书”看。实际上,它们更欢迎人们来“蹭”。只要读者来,书店就能拥有足够吸引人的东西让他们成为粉丝。无独有偶,2015年上海新开了好几家书店,而且地理位置相当不错,有人称之为“实体书店回暖潮”。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不再单纯靠卖书生存,更突出文创产品、营造人文空间,推出名家讲座、生活课堂等配套服务。
“书店蹭书”之争折射行业转型之痛。呼伦贝尔市新华书店店员的做法合情合理,但与时代不合拍。从传统书店赢利模式看,只有拒绝读者“蹭书”才有可能卖出去产品,但网购时代图书销售渠道远不止于书店,读者完全可以拍下照片到网上选择更多的销售渠道。所以,只有实体书店经营者从读者角度考虑问题,转变经营观念,丰富赢利模式,才能适应新的市场需求。
如今,环境变了,规则变了,对于实体书店来讲,其核心竞争力应该瞄准读者的购书体验,实体书店只有为读者长期提供相关服务,长期让读者感知书店的存在,才能让读者成为潜在客户。
在一场网络口水战中,可以说,呼伦贝尔市这家新华书店完败,它败给了全新时代,败在了转型之殇,但愿厦门、上海涌现出的新派书店能在尝试中顺利发展,引导国人进入深度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