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太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传承太极文化 共享健康生活
王来卿:在坚守中传承太极
两岸大学生 台北切磋太极武艺
陈三虎:突破自我 潜心太极
跟陈朝霞学太极扇(三)
赵萍:太极双环让我们年轻美丽
图片新闻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6年2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承太极文化 共享健康生活
本报记者 原文钊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在前不久召开的市两会上,打造太极文化城等“五城战略”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我市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之一。作为太极拳的发源地,温县为太极文化的传承做了哪些工作?又将如何助力我市太极文化城建设呢?“近年来,温县不断挖掘整理太极拳传承人信息资料、组织开展太极拳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传承人的道德建设,为太极文化的发扬光大起到了促进作用。”温县太极拳传承人联合会主席刘洪奇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太极拳发展的核心。

  17世纪中叶,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吸收众家武术之长,融合易学、中医等思想,创编出一套具有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为太极拳。太极拳基于太极阴阳之理念,用意念统领全身,通过入静放松、以意导气、以气催形的反复习练,以进入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的境界,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目的。

  为做好太极拳文化传承保护工作,温县县委、县政府于2008年适时成立了中华太极拳传承谱系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华太极拳传承谱系编纂委员会,正式启动太极拳传承谱系工程,并委托中国首家太极拳门户网站太极网全权负责具体的运营工作。

  为做好谱系工程的宣传推广工作,太极网创新性地引入“互联网+太极拳”的发展模式,通过“中华太极拳传承网”为广大太极拳传承人提供展示交流平台,满足全球各地拳友在线分享太极拳的传承、发展成果。在此基础上,太极网全力打造中华太极拳影像库,全面收录保存并传播传承人的个人资料、文集、拳照、视频等资料,直观展现了太极拳在传承过程中的发展。

  谱系工程以太极拳传承关系为脉络,以流派传承为逻辑,通过纸质建档打造太极拳传承人档案库,同时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线展示太极拳传承发展过程的信息数据库,服务我市乃至全球广大太极拳爱好者。

  “谱系工程的实施,不仅可以最大限度理顺太极拳的传承关系、发展脉络、流派衍变过程,而且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用图文视频等手段全面记录太极拳的发展成果,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有效的保护措施之一。”刘洪奇说。

  如今在我市,无论是广场还是街心花园,无论是小区里还是街边空地,每天清晨和傍晚,随处都能看到太极拳习练者的身影。

  “习练太极拳是一种身心兼修的健身运动,习练时注重以气运动,以心行气,疏通经络,平衡阴阳气血,以提高阴阳自和能力,也就是西医所说的抗病康复能力和免疫力。”温县太极拳拳师张保忠说,如今,太极拳已成焦作的一项全民健身运动。

  为了进一步弘扬太极文化,去年,中华太极拳传承谱系编纂委员会、太极网、中华太极拳传承网联合举办了首届国际太极拳网络视频大赛,大赛以广大太极拳传承人为基础,将参赛者录制的比赛视频收入中华太极拳影像库永久保存,用于丰富传承谱系工程。同时,通过“互联网+太极拳”的模式,为太极拳传承人打造了国际性交流平台,积极促进了传承人的良性互动。

  今年,为更加完善谱系工程可持续性发展规划的布局,太极网团队将投入近百万元对中华太极拳传承网PC端进行升级,更加注重功能多样化和交互体验上的创新。在此基础上,同步开发太极拳APP手机客户端,继续完善从传承人、拳师、拳馆到太极拳用品、太极拳养生文化寻根游、赛事培训的产业生态圈建设。

  “在如今的自媒体时代,太极拳文化传播方式更加快速与多变,这些都是围绕太极拳文化的传承而展开的。因此,发展中华太极拳传承谱系工程,对弘扬太极文化、发展太极拳产业、助推我市太极文化城建设都有着重要意义。”刘洪奇说。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