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太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传承太极文化 共享健康生活
王来卿:在坚守中传承太极
两岸大学生 台北切磋太极武艺
陈三虎:突破自我 潜心太极
跟陈朝霞学太极扇(三)
赵萍:太极双环让我们年轻美丽
图片新闻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2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来卿:在坚守中传承太极
本报记者 宁江东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王来卿(右前)正在教学员习练陈式太极拳。
  本报记者 宁江东 摄
 
   

  他出生于武术世家,自幼酷爱太极,为得太极真谛,他曾在陈家沟苦练十年;他多年来在太极拳发源地培养武术人才,致力于太极拳的传承,经他培养的学员达数千人,遍及大江南北,为太极拳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陈正雷入室弟子、焦作市陈正雷太极拳推广中心创办者王来卿。

  王来卿1962年出生于我市的一个武术世家,自幼随父习武。父亲王甫敬痴爱武术,师从陈正雷大师习练太极拳,这也让王来卿从小就耳濡目染,跟在父亲身后比画太极拳。看到儿子天赋异禀,王甫敬决定把儿子送到陈家沟系统学习太极拳。

  这一学,就是十年光景。王来卿先后跟随陈家沟陈春雷、陈正雷两位大师练拳。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让他对太极拳拳理及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勤学苦练下,王来卿的拳技突飞猛进,逐渐在太极拳界崭露头角。

  1996年,王来卿开始专职从事太极拳的推广,而市东方红广场成了他推广太极拳的主要阵地。尽管这里人流量大,环境嘈杂,不是练拳的最佳场所,但王来卿心无旁骛,无论春夏秋冬,他每天早晚坚持教课授拳。在他的眼里,太极拳的传承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

  在市东方红广场上教拳,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摩擦。有一次,王来卿正在广场上辅导学员练拳,一位壮硕的大汉走过来想和王来卿切磋一下,话语中带有轻蔑的语气。

  面对挑衅,王来卿从容应对。对练中,王来卿一个挒劲儿就将壮汉摔倒在地。壮汉赶忙起身,面露尴尬地说:“百闻不如一见,以前一直觉得太极拳是花架子,没想到却外柔内刚,看起来缓慢,却快如闪电!”通过交流,原来壮汉是一名退役武警,自幼习练散打,巧遇广场上的王来卿,便想较量下,没想到一下子就被撂翻。后来,此人也成了王来卿的学员。

  王来卿凭借精湛拳法,高尚武德,培养学员数千人。其学员在太极拳各项武术赛事中共获金牌216枚,银牌300余枚。

  在授拳的同时,王来卿还致力于太极拳理论的研究,给太极拳习练者积累了宝贵的理论财富。他曾在2005年第三届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的太极拳研讨中发表论文《浅论太极内气》。

  2014年市太极体育中心落成,在市政府、市体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当年11月,王来卿创办的陈正雷太极拳焦作推广中心在这里正式开馆,让更多的太极拳爱好者有了更好的学拳场所。

  “太极拳不仅仅是一套拳术,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太极文化,是一种光荣的使命。同时,太极拳也能够给大家带来健康、幸福,所以我会一直行走在传承太极的路上。”王来卿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