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龙卿
在怀川大地有这样一个为绞胎瓷痴狂的人,虽然他没有高学历,却一头扎进绞胎瓷不可自拔,日思夜想绞胎瓷的继承和发展;他拥有国家发明专利14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且把绞胎瓷写进全国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教材……他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当阳峪绞胎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焦作市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艺术总监柴战柱。
日前,记者走进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探寻柴战柱为之奋斗的绞胎瓷继承创新之路。
一走进焦作市绞胎瓷研究院内金谷轩公司的展厅,记者立刻被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绞胎瓷文化吸引。该研究院共5层,2100余平方米,设有绞胎瓷精品展示区、名家创作区、学术交流区、新品研发区等四大区域。其中,绞胎瓷精品展示区展示了柴战柱几十年来创作的绞胎、绞釉、剔花、镂空等八大系列100多个品种的近千件绞胎瓷代表作。
“中国陶瓷业的鼻祖宁封子在焦作,当阳峪窑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阳峪是中国绞胎瓷之都,绞胎瓷还被评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谈起绞胎瓷,柴战柱滔滔不绝、如数家珍,“绞胎瓷是唯一能够做到表里一如、内外通透、一瓷一品、不可复制的陶瓷品种,有瓷中君子之称。”
如今在焦作,做绞胎瓷的企业有20多家,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数以千计,但是领军人物非柴战柱莫属。在继承与发展绞胎瓷上,柴战柱付出的心血也最多。
二十多个寒来暑往,柴战柱把全部心血融入瓷泥与窑火之中,而瓷泥与窑火又塑造了柴战柱的别样人生。
年轻时下岗后,柴战柱到景德镇当学徒工数年。为恢复已经失落近千年的绞胎瓷制作工艺,他寻访老艺人,请专家指点,自己反复摸索。无数次的失败并没有让他气馁,流云纹、席编纹、羽毛纹、菊花纹、类木纹等传统纹饰在他的手中相继呈现出来……
“在北宋已享有盛誉的绞胎瓷在失传后重新问世。”2002年5月6日,这条消息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早间新闻》播出。焦作绞胎瓷工艺技法被研制恢复成功的喜讯让全国陶瓷界为之振奋。
“创新是绞胎瓷发展的出路。”柴战柱坚信这一条。这些年来,他在传统纹理的基础上,又开发出了星星纹、三角纹、扇形纹、点状纹等16种新纹理。
在柴战柱看来,绞胎瓷的创新主要是体现在造型创新和烧制工艺的突破上。他在绞胎瓷研发与生产中引入了彩绘、浮雕、透雕、书法等多种艺术手段,使绞胎瓷获得了更大的艺术表现力。在烧制方法上,他大胆运用新工艺。“运用新工艺,成品率高,产品成色好,能实现鲜亮如玉的效果,基本上解决了传统绞胎瓷在高温下易崩裂和难成大器的问题。从市场调查看,人们对它是喜爱和接受的。”柴战柱说。
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近年来,柴战柱先后发掘、研制出绞胎瓷基本文饰16种,研发出绞胎仿古瓷、绞胎与浮雕结合、绞胎与镂雕结合、绞胎与彩绘结合、绞胎与绞釉结合、绞胎与紫砂结合、绞胎雕塑、胶胎瓷版画等八大类、100多个品种,为丰富和发展我国陶瓷艺术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15年初,柴战柱入选2014“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今年年初又成为河南省首届“河南文化年度人物”候选人,是我市文化产业唯一入选的艺术家。
“绞胎瓷是中华陶瓷艺术的一朵奇葩,它的璀璨与光辉曾经照耀中国陶瓷史。经过数十年的研发,它的美学价值和生活实用价值正在被开发和挖掘,其艺术魅力正在引起世人的瞩目,有着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焦作绞胎瓷产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规模,但与国内陶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今年我市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和焦作市‘十三五’规划中都提出大力发展绞胎瓷等文化产业。我们要继续努力将其打造成世界一流品牌,使之成为焦作、河南乃至中国的一张新名片。”柴战柱深知肩上的担子还很重。
图①为作品《硕果》收录教育部审定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八年级(上册)。(本报资料图片)
图②为作品《中华龙》,引用汉代出土的龙造型,形似如意,如翠似玉,被英国珍宝博物馆收藏。 (本报资料图片)
图③为柴战柱(中)向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王莉英(左一)介绍绞胎瓷的特色。 王龙卿 摄
请为柴战柱投上宝贵一票
“河南文化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每年举办一次,该活动旨在大力表彰一批本年度为我省文化繁荣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代表性人物。按照评选程序,初评委员会从推荐材料中评选出了柴战柱等19名候选个人和1个候选团体。焦作市民可通过大河网、映象网、“河南文化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官网及微信公众号,为柴战柱投上宝贵的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