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 军
见习记者 焦 娇
2月15日,农历正月初八,当大家还沉浸在春节的欢声笑语中时,市豫剧院演职人员已打理行装,拉着布景、道具和服装,向着焦作影视城出发了,他们将为市民送去一场场精彩的戏曲表演。
这么一支意气风发、精神抖擞的队伍,领头人就是市豫剧院院长、国家二级演奏员远江华,他是省戏剧家协会理事,也是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远江华家在农村,为了学一门技术,谋一份职业,1986年,16岁的他跟着在西华县豫剧团工作的亲戚学习打击乐。3年后,远江华考入新乡市文化艺术学校进行系统的专业学习。
1993年,远江华来到焦作市豫剧团工作。此后的10年中,远江华一直从事乐队打击乐的工作,担任幕后的一名演奏员。
“老话说了,七分场面三分唱,这就说明了戏曲伴奏的重要性。”远江华说,“当接到一个新剧目后,演奏员一定要熟记剧情,掌握舞台上演员的表演与调度,在伴奏时要真听、真看、真感受,与演员产生共鸣,把握好伴奏的技巧与节奏,才能在整台戏中烘托气氛,渲染情绪,从而更充分地表现剧情、感染观众。”
2003年,剧团逐渐注重培养年轻干部,远江华开始担任团长助理。一面是专业演奏员,一面是行政工作,这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究竟该如何取舍,远江华犯了难,但领导的谆谆教诲仍在耳畔,想着剧团的明天,他毅然选择了行政。
从团长助理到副团长,到团党支部书记,再到团长,远江华一步步走来,他知道,前方有很多未知的困难正等着他。
2012年,为了响应中央文化体制改革的号召,焦作市豫剧团改制了,更名为焦作市豫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焦作市豫剧院)。改制容易,但矛盾与困难却接踵而至。
改制后,政策规定凡男性工龄满30年、女性满25年即可申请退休。一时间,市豫剧院上演了一场“退休热”,23名演职人员同时申请退休,这对本来就基础薄弱的市豫剧院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遗留问题多、人心不稳、待遇偏低、演员紧缺,这是远江华主持工作后面临的首要问题,而市豫剧院内部现有演职人员来自五湖四海,专业素质也参差不齐,工作常处于一种维持状态,加之演出市场不景气,可以说困难重重。
“市豫剧院不能在我手上垮掉了,那我将是历史的罪人。”凭借着这样一个信念,远江华开始积极为市豫剧院寻求出路。
“没有演员,我就想法补充演员;没有资金,我就努力拉赞助,并寻找商业演出的机会。”为了能让市豫剧院尽快从改制后的困境中走出来,远江华绞尽脑汁,为此,他经常整夜睡不着觉,躺在床上,脑子里也都是市豫剧院如何管理与发展的问题。
只要听说哪个地方想演戏,远江华就前去洽谈,找熟人、托关系,有时甚至低三下四,只为寻求一个演出的机会为市豫剧院带来效益。
201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远江华经人介绍结识了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世江。经过接触和交流,远江华终于促成市豫剧院和该公司的合作,双方各取所需,“文企联姻”书写了一段佳话。
为解决后继乏人的问题,培养优秀的豫剧接班人,远江华利用各种机会,极力向豫剧名家推荐市豫剧院的青年演员。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远江华多番努力,促成青年演员袁燕红拜豫剧名家李金枝为师、张卫星拜唐派传人袁国营为师、王凤娇拜常派传人菅爱梅为师。
远江华的辛苦付出得到了回报,近两年来,市豫剧院发展得越来越好,改制后遗留问题已妥善解决,演出阵容逐步强大,演职员们的待遇也提高不少。这时,他开始思考如何提升市豫剧院的知名度和在社会上的声誉。“我发现有很多焦作人都不知道市豫剧院,自己人都不知道,更何况是外人呢?”远江华说,“要想有地位,必须有作为,要不断更新剧目,多演戏、演好戏,发挥专业文艺院团的功能作用,积极参加焦作市各类重大演出活动,利用周末大舞台、送戏下乡等一系列文化惠民演出活动,让更多人知道市豫剧院。同时,提高演出质量,利用最佳阵容,丰富的剧目,向观众展现精彩的演出效果,进而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