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焦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焦作影视城文化庙会年味浓
肩负使命 圆焦作戏曲梦
戏曲奇葩“两家闲”
高新建举办猴画展
诵声萦中原 欢庆元宵节
图片新闻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2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戏曲奇葩“两家闲”

作者:本报记者 杨 帆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两家闲戏《双合印》演出现场。
  杨 帆 摄
 
   

  2月18日,农历正月十一,怀川大地晴空万里,春风和煦。在沁阳市王召乡东王召村文化中心,唱腔声、器乐声声声入耳,冯翊村两家闲剧团正在这里演出传统剧目《双合印》。

  沐浴在春风的暖阳下,冯翊村两家闲剧团团长赵国武向记者介绍了两家闲戏的起源、发展和传承经历。

  赵国武说:“古时候,冯翊村有敬神结社表演的习俗,赵家的旱船、狮子与刘家的老虎、高跷长期唱对台戏。后来,赵家宗人提议赵刘两家联合,于是便有了一个两家人闲下来唱出的新剧种。”

  两家闲戏属梆子腔板腔体结构,唱腔以梆定板,以怀庆府方言演唱,具有高亢、奔放、委婉、缠绵等特点,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在沁阳、温县、孟州、济源及山西晋城等地都有一定影响,当地就有“冯翊村敲熬片(锣锸),段庄、李庄来一半”的谚语。

  据记载,最早的两家闲戏,没有胡琴等软乐器,只有锣、鼓、锸等打击乐器。康熙年间,在村民刘德君、赵桐二人的努力下,两家闲戏有了长足的发展,由原来的单人演唱发展到二人互唱。另有一位赵氏艺人,根据两家闲戏的演唱特点,潜心研究,用楝木挖空制成一种特殊的胡琴,当时称为“桶瓮”。从此,两家闲戏在演唱中,有敲有打、有拉有唱,具备了戏剧的基本要素。他们的演唱用的是当地土话,听上去说唱味道很浓,就像面对面热烈争辩。到了光绪年间,两家闲戏传承人赵白喜、郜五星等,对两家闲戏的唱本进行了系统整理,对唱词、唱腔及表演形式进行了规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清末民初,两家闲戏传承人王牛犊、赵黑片等人在继承两家闲戏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学习吸收其他剧种的表演艺术,引进移植了一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新剧目,如《桃花庵》《蝴蝶杯》等,研究设计新唱腔,明确区分文场戏、武场戏不同的表演和伴奏形式,使两家闲戏从形式到内容都更加丰富,更加受到广大戏迷的喜爱。新中国成立后,两家闲戏进入最兴盛的时期。这一时期,吸收了一批新人,还成立了两家闲戏俱乐部、同乐会等娱乐组织,重新整理、编排了20多部剧目,并自筹资金,添置戏装、乐器等行头。改革开放后,由于受文化艺术大环境的影响,两家闲戏的发展逐渐陷入了困境。

  2006年,国家文化部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春风激荡了冯翊村老艺人的心。为让两家闲戏这朵戏剧奇葩重放异彩,在市、乡、村各级领导的支持下,赵国武联合赵恩雷、芦启文、王江东等老艺人,重新组建了两家闲剧团,并自筹资金,购置服装道具、乐器等使两家闲戏得以传承和发展。

  截至目前,两家闲戏演员已发展到40多人,编排有传统剧目20多部,整理移植现代时装剧10多部。2012年和2013年,两家闲戏先后被列入沁阳市、焦作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9月,两家闲戏被省政府列入第四批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