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伊始,网络空间接连出现几起谣言。例如,有些人造谣1996年长三乙火箭发射失败致500人死亡,臆造结婚领证要收取“二胎保证金”,杜撰关注某微信公众号可获赠上海迪士尼门票等。在春节假期出现的“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虚构事件尤为恶劣,不仅当事人发帖内容悉数捏造,网络上甚至有以“女孩男友”面目出现的“碰瓷者”。
目前,真相已经相继被主管部门或当事方澄清,但有的虚构事件已经给社会带来干扰和影响。不管造谣和作假者出于什么目的,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对滋事造谣者应以法治手段严加处置,以免扰乱公众视听。
博人眼球,是网络谣言制造者的惯用伎俩。“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虚构情节中包含的城乡差异、地域情感等因素,成了引爆公众热议的导火索。其实,对类似网络谣言,很多网友阅读时就感到有问题、有质疑。
这些事例提醒人们,面对信息源模糊的“极端事件”,应当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少一些情绪方面的发泄,多一些较真的拷问,少一些盲目的转发。公众尤其应注意,不要掉入“造谣推手”设置好的地域攻击、人身谩骂等陷阱中。在阻止谣言传播的过程中,新闻媒体也应发挥“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的作用,通过深入调查揭示事实真相。
近年来,新媒体蓬勃发展,势头值得肯定,但微信公众号也好,微博也罢,都不能没有底线、无所畏惧。沽名钓誉、哗众取宠的造谣者,应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目前,发布赠票虚假消息的某微信公众号已被上海警方查封,当事人被教育训诫。我们期待相关部门今后在及时澄清谣言之外,要依法严惩造谣者,以儆效尤,还网络环境干净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