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谁可以带着优越感哂笑郭英森?
关爱留守儿童
应严惩网络造谣者
“减证”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2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日话题】
关爱留守儿童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近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民政部副部长邹铭说:“《意见》中强调要坚持家庭尽责,外出务工人员要尽量携带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或父母一方留家照料,确实不具备条件的,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亲属或者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照料。我们动员政府和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并不意味着外出务工的父母可以‘说走就走’,对留守子女不闻不问,甚至变相遗弃留守儿童。”对此,你怎么看?

  【观点1+1】

  @南海护渔:《意见》考虑到了社会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对社会家庭的和谐稳定定能起到促进作用,希望相关配套政策和法规也能同步实施。

  @水晶小草:国务院下发《意见》,说明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成长等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志愿者都有义务和责任关心留守儿童,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奥特曼小豆:该《意见》让广大父母认识到孩子不仅需要经济上的支持,更需要父母在精神上的关爱;促进各级政府为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提供更多便利条件,在软、硬件设施上提供更好保障,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

  @硕鼠米米2011:父母外出打工能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但孩子健康成长更需要父母的爱。“父母在,不远游”,同理,“子女在,不远游”。

  @阿七若丹:有远见的父母不会因为赚钱而忽视对孩子的关爱。和谐社会应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他们健康成长。

  @人自本身: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没有人愿望和孩子分离。

  @西南科大郑慧苗:如果可以让孩子在自己身边的话,没人愿意与孩子分离。出台《意见》的初衷是好的,但现实环境给留守儿童设置的障碍太多了。大城市的消费水平、异地高考、户籍问题等,都是横亘在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大山。

  @风开季节:对农民工而言,一边是生存,一边是孩子,可谓“鱼与熊掌”很难兼得!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就要求各级政府要为这类家庭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让父母与孩子不再分离。

  @乔木英杰:政府也好,社会也罢,能给予留守儿童的主要是物质层面的帮助,很难帮助这些孩子在精神层面健康成长。因此,真正关爱留守儿童,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转型与发展,在家门口为广大家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留住父母,才能留住孩子健康成长的希望。

  @风景城赏风景:外出务工人员打工挣钱,因为这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一纸《意见》能否挡住他们外出挣钱的脚步,大家可以拭目以待。各级政府应积极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让欠发达地区的群众尽快脱贫致富,使广大农民不出远门就能有活干、有钱赚,这才是留住农民的最根本办法。

  【下期话题】

  出租车“公交化”

  出租车的存在,弥补了公交车的不足,“点对点”的服务形式,方便了一部分乘客的出行需求。可近日,有市民拨打本报新闻热线反映,我市出租车拼车现象严重,有悖于出租车“专一”服务乘客的初衷。关于出租车拼车这一现象,市民、的哥各抒己见,有赞同的,也有反对的。法律界人士建议相关部门应出台细则规范市场,确保司乘人员双方利益。对此,你怎么看?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人 本报记者 麻 酩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