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焦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心系音乐 为梦而歌
探秘淹井河村
爱上足球 放飞梦想
带上孩子逛庙会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2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秘淹井河村

作者:本报记者 王龙卿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听说在我市有一个叫淹井河的小山村,风景秀丽,古迹众多。2月21日,记者一行驱车前往探访。

  淹井河村位于我市西北方向26公里处,距峰林峡景区大坝仅0.5公里,属于修武县西村乡平顶窑村所辖的自然村之一。该村在一个峡谷之中,峡谷东西长约3公里,两岸植被繁茂,山势险峻,奇峰怪石林立。这里人文景观密集,有开凿于隋初的“佛岩之铭”及建于当时的佛岩寺,有和“赵匡胤下燕京”传说相关联的兴隆寺和淹井河古井等。

  据平顶窑村党支部书记亓文化介绍,“佛岩之铭”摩崖石刻在淹井河村下方的峡谷东头一块巨大的山崖下,石壁上密密麻麻地凿刻着规规整整的汉字,铭文有800多字,落款为隋开皇四年(584年)。因年代久远,字多漫漶难认,但从残留的铭文中可以知道,佛岩寺上方的山峰为仙岩山,石佛因此而得名。此处位置险要,风景奇绝,“接五岳之斜峰,处三口之中游”“棇八卦而散风云,握九达而排冲要”“俯临邙坂,左眺泉淇,右通河洛”,而且还是“王君飞剑之所”。据此推断,在隋代以前,曾有君王在此活动过。铭文中显示:“有禅师昙馥者,慧识若空,明通真假”。据史料记载,昙馥是净影寺慧远法师的高徒,净影寺就是昙馥主持修建的。当时南北朝至隋唐,佛教大兴,有沿山构寺之例。此地距净影寺不远,传说此寺就是昙馥修建的,是净影寺的姊妹寺。其后又有“邑主秦澋一百人等簪缨弈叶”之句,说明此寺在修建时得到了当地官府的大力支持。淹井河古属泽州,隋开皇三年(583年)罢高平郡设泽州,泽州下设建州,据此则可知道秦澋是泽州或建州的主官。

  “佛岩之铭”的上方就是建于同时代的佛岩寺遗址。佛岩寺又名仙岩寺,因此寺专门为供奉天然形成的石佛而得名。从残留在山岩上打的架梁石孔痕迹来看,该寺是在这道沟谷的山壁上悬空而建。山壁上有一天然形成的佛像,比真人略大,呈坐姿,应是山壁上渗出的山泉长期溶蚀而成。遗憾的是,佛像已被人凿毁,但依稀可辨当时佛身模样,尤其是佛首,眉眼俱在,慈祥庄严,令人称奇。正是因为有了它,才有了佛岩寺和“佛岩之铭”。

  村东不远处过去有兴隆寺,现在寺已无存,只留基址和一个托载石碑的巨大石龟。在淹井河老村中有一通镶在房屋墙基上的“重修兴隆寺碑记”残碑,落款时间为“明万历四十年五月十三日”,即公元1612年阴历五月十三日。相传,后周时期,赵匡胤奉命到此剪灭山寇刘化后,还去村东的兴隆寺游玩。

  峡谷里有一口古井,千百年来流水不断,滋养着附近的村民。每当夏季水大,井就会被淹。村民说,这应是淹井河的由来。

  在村西口小山坡上有孙真庙。孙真庙不大,只有一间,供奉的自然是药王孙思邈。细读庙内古碑,则知此庙建于咸丰二年(1852年)。

  壁画洞在淹井河老村后山上,虽然所绘图形及内容已难辨认,但色彩仍然绚丽灿烂。壁画洞为天然山洞,洞高3米有余,长10余米,壁画绘制年月无人知道。

  顾名思义,淹井河村就是被河淹没的井所在的村。淹井河在清代以前被称为兴隆河。这个古井位于村西的河谷中,冰雪尚未融化,井水清澈见底。

  本报记者 赵耀东 摄

  “佛岩之铭”摩崖石刻,铭文有800多字,落款为隋开皇四年(584年)。

  本报记者 赵耀东 摄

  废弃于田埂荒野的巨大石龟见证了兴隆寺的繁荣。

  本报记者 赵耀东 摄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