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下午,阳光洒满大地,记者如约来到柯罗画室,见到了油画路上的逐梦者——李晓勇。
一壶热水,几杯香茶,采访便在李晓勇温暖且富有情调的画室中展开了。他就像是记者认识多年的朋友一般,脸上总是绽放着亲切的笑容。
李晓勇,1970年出生,祖籍新乡市辉县,后定居焦作,是清美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市油画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也是焦作大学艺术学院的一名教师。
儿时的李晓勇受做舞台美术工作的父亲影响,在别的孩子玩弹珠、拍画片时,便拿起了画笔和颜料到处涂涂抹抹。“那时候还不知道什么是绘画,只知道这是父亲布置的‘作业’,每天都得画。”李晓勇坦言,“但是,在不断地涂涂抹抹中,我渐渐明白了,原来我是喜欢画画的。”
待到十几岁时,李晓勇在父亲的指引下,认识了杨淼、旁奇伟等新乡市的绘画名家,并开始接触油画。
1991年,因缘际会,李晓勇得到了我国著名艺术理论家徐恩存的指点,对绘画理论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一年后,在徐恩存的引荐下,他结识了湖北美术学院原副院长尚扬。在尚扬的指导下,他渐渐明白一个道理:油画的表现力和技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应是思想。“画家没了思想,就只是画匠了。”李晓勇说,“没有思想的油画也称不上是画作,如何用油画的‘语言’来表现画家的创作思想,这才是学习油画的正道。”
2001年,李晓勇被借调到焦作市委宣传部工作。期间,因工作出色,他被选派到武陟县大虹桥乡去指导群众工作。下乡后,工作之余,李晓勇便信步走上街头,观察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为油画创作搜集素材。“我的初衷是将普通生活化的场景融入绘画中,但我观察越多,越不知该如何着手,该画出怎样的画。”直到在徐恩存家中看到乌克兰绘画大师米哈伊尔·顾依达的画,李晓勇说,“可以说,他的画改变了我的一生,之前迷茫的地方都在这幅画中找到了答案。”
2003年,在徐恩存的帮助下,李晓勇得到了去顾依达所任教的学校——乌克兰国立美术学院读硕士的机会。
初入乌克兰,陌生的环境,交流的障碍,对李晓勇的生活和学习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心中的那分执着,让他无惧风雨奋勇向前。
“入学后,学校安排我跟着大三的学生一起上课。上了几天课后,我去学校反映,要求跟着大一的学生一起上课,被拒绝了。”李晓勇说。本以为已经学过不少东西,但在乌克兰,他才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还有很多。于是,在上完所需课程后,他又跟着大一的学生从解剖学入手完整而系统地学习油画,光是笔记就记了厚厚一摞。
一个偶然的机会,李晓勇听说中国的学生也能参加本地的绘画比赛。当全乌克兰纪念舍甫琴科国家美展开始评选之后,李晓勇带着画作《水果》前去参评。赶到评审现场之后,他惊呆了,那里简直就是人和画的海洋。来自各个地方的画家带着画作一个一个接受现场评选,有半数以上评委举牌才能通过。
终于轮到李晓勇了,当他把《水果》展示出来后,7个评委齐刷刷地举起了牌子。瞬间,现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李晓勇这时才意识到自己入选了。“当时,我太激动了,这是乌克兰一个很重要的展览,我从没想过能入选。”李晓勇说。
2006年,李晓勇毕业了。这时的他已经与几所画廊达成了合作意向,还举办过数次大大小小的画展,在乌克兰也小有名气,但他毅然决定回国,回到焦作,回到他热爱的这片土地,并创立了柯罗画室。“我要把我在乌克兰学到的一切,毫无保留地教给想学油画的人。”这是李晓勇回国的初衷。
采访间隙,画架上的一幅未完成的画作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幅画旁边摆放着两幅大小不同但内容相同的成品画作。为什么同一内容要画三幅呢?李晓勇说,在每画一幅巨幅画作前都需要先画一些小稿,有时甚至会画上上百幅,可以表现画作的全貌,也可以是画作上的一个人,目的就是把每一个细节的用色和明度等做到最好。
“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画绝。”这是李晓勇的心声,也是他一直追逐的梦想。他说:“下一步,我想为焦作的文化名家创作一系列肖像题材画,为焦作文化发展多干点事,尽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