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印象中,凡是与心脏有关的疾病,都不是小问题。日前,记者听说在中医里有一种胸痹的病症,与西医一些心脏类疾病十分相似,且有明显的治疗优势后,便来到市中医院心病科一探究竟。
记者在心病科诊室外看到,前来就诊的患者正在耐心等待;诊室内,该科主任赵金岭刚为一位老年患者看完病。听了记者的来意后,他解释道:“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轻者感觉胸闷、呼吸欠畅,重者则感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其实,早在《内经》中就有‘心病’的记载。《难经》中也有‘厥心痛‘真心痛’的记载,《金匮要略》则提出‘胸痹’,《医林改错》中也有‘胸痹心痛’的介绍。根据胸痹的临床特点,一般认为主要与现代医学所指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也就是心绞痛、心肌梗死关系密切。”
“刚才你看到的那位老人的病就属于胸痹范畴。前段时间,他出现了反复心悸伴胸闷的症状,随后又出现了口干乏力、夜寐多梦易醒、大便干结、苔少和舌质红、舌处有瘀点、唇紫暗、脉象细弦等症候。另外,仪器检查也发现相应问题。根据辨证分析,这位老人年迈气衰、气虚,阴血也有不足,还有血瘀征象。治疗中,给予丹参饮合生脉散进行调理,并配合服用丹参、党参、檀香、砂仁、麦冬、玉竹、大生地、五味子、栝楼皮、瓜楼仁、柏子仁、火麻仁、决明子等中药以及通便药物。一个多星期后,老人大便通畅,胸闷、心悸的症状明显减轻。然后,我根据其仍有夜寐欠安且多梦的症状,药方减去决明子、火麻仁,加制首乌、茯神。如今,老人的各种症状均明显减轻,心电图检查结果也显示基本正常,估计再吃几服药就可以停药了。”赵金岭说。
为了让记者了解更多中医在治疗胸痹方面的优势,赵金岭看完门诊患者后,又带着记者来到了病房。“中医认为,年老体虚、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寒邪内侵等因素可导致心脉痹阻不通,不通则痛。所以,胸痹的病位在心,与肺、肝、脾、肾关系密切。《诸病源候论》指出‘心为诸脏主而藏神,其心经不可伤,伤之而痛为真心痛’。《金匮要略》则记载‘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医门法律》也指出‘胸痹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因此,胸痹是以脏腑虚损、气血阴阳不足为本,以气滞、血瘀、痰浊和寒凝等有形之邪为标的‘本虚标实’之症。也正因如此,胸痹就有着复杂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而中医在治疗此病时从整体出发,更显出综合作用的优势。”在一间病房内,赵金岭向记者介绍:“这位患者的胸痹属于阴寒型,主要症状是胸闷气短、胸痛彻背、畏寒肢冷,而且喘息严重无法入睡。我们在治疗时主要给予宣痹通阳、散寒化浊,主方为瓜蒌薤白白酒汤。”
随后,赵金岭又带着记者来到另外一间病房。赵金岭先详细询问了患者的康复情况,然后对记者说:“这位患者属于痰浊型胸痹,主要症状为心胸痞闷胀痛,时缓时急,有时疼痛能引发到肩背。在治疗时我们主要给予宣痹通阳、理气豁痰,主方用的是瓜蒌薤白半夏汤。此外,胸痹还有血瘀型和气阴两虚型。血瘀型胸痹的主要是症候为胸痛如针刺或呈绞痛,时作时止,伴随心悸气短、胸闷、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细涩或结代,治疗方法主要是用血府逐瘀汤给予理气活血、化瘀通络;气阴两虚型胸痹的主要症候为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并伴随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等症状,治疗方法主要用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给予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最后,赵金岭给胸痹患者推荐了几款药粥。桂心粥,可用粳米煮粥,然后用桂心、茯苓加水煎汁,将汁加入粥中同煮,沸后即可食用,适合于平常有畏寒肢冷等表现的阴寒体质患者;山药薏仁粥,可用山药去皮切成片,加薏仁、粳米适量清水煮成稀粥食用,适合于平时喜欢食用肥甘厚味、形体肥胖的痰湿体质患者;山楂荷叶粥,糯米加水煮粥,同时放入切碎的山楂、荷叶,文火煮烂后服用,适合于唇舌紫暗、心胸疼痛、固定不移的瘀血体质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