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集体舞蹈“高抬火轿”是沁阳市山王庄镇万南村独有的民间艺术,融合了踩高跷和抬花轿两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表演难度大,惊险刺激。因其表演时轿顶能喷射焰火,因此被命名为“高抬火轿”。
万善曾是豫西北地区一个著名的古镇,它扼守“太行八陉”之一的太行陉(又称“羊肠坂”),“南可通洛、陕,北能达晋、燕”,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并被官府辟作驿馆兵站。万善古镇分为北社、中社、南社等五大社。万善南社(今万南村)是远近闻名的高跷村,村里人从娃娃开始就会踩高跷,“高抬火轿”就诞生、传承、发展于万南村。
万南村“高抬火轿”可追溯到唐宋时期,当时生活在丹水河沿岸的人们就有抬花轿闹新春的习俗。因为抬花轿本身就是一件喜庆的事,所以人们很喜欢这种艺术表演形式,也很乐意参与这种活动,有着很广泛的群众基础。传承至明代中叶时,“布衣王子”朱载堉对其进行了全面改造,使其得到了脱胎换骨式的变革和发展。
朱载堉是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他不慕王位,在历经15年七次上书朝廷辞让王位之后,隐居在太行山南麓丹水河畔的九峰山下,潜心著书立说,万善古镇是他经常去的地方。他十分同情被称为“下九流”的民间艺人,竭力想为他们争取地位。于是,他把当地百姓十分喜爱的“踩高跷”和“抬花轿”两种民间表演艺术进行融合,精心创编了踩着高跷抬花轿的表演形式。他的初衷就是要让人以仰视的角度高看轿夫,以此提高轿夫的地位。随后,朱载堉又将白天表演改为夜间表演,将“花轿”改为“火轿”,把原来的布轿改为纱轿,轿的周围插上蜡烛,轿顶镶嵌上能喷射出彩色火焰的龙头,象征着一年里百姓的生活红红火火。同时,朱载堉还对“高抬火轿”不断丰富充实,把他的音乐和舞蹈理论运用其中。
“高抬火轿”表演团队有100多人,由八名轿夫脚踩一米多高的高跷抬着花轿进行表演,几十名少男少女踩着40厘米高的低跷舞动秧歌进行配舞,场面热烈,规模宏大,表演起来行如流水,因此又被民间称为“行水”。据老辈人的说法,在此后的300多年里,每年春节,南到河南府,北到山西泽州府,东到卫辉府,方圆百余里的群众常结伴前来观看“高抬火轿”,盛况空前。
从新中国建立到20世纪70年代,是“高抬火轿”发展的最好时期,1976年曾创下了万人争相观看的记录。
改革开放后,受电影、电视的冲击,许多传统艺术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高抬火轿”也难逃厄运,并在20世纪90年代被迫中断,许多精彩的节目及绝技几近失传。
2006年,国务院开始对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和保护。得知这一消息后,万南村的老艺人们找到村干部进行商议,希望重振“高抬火轿”艺术。他们的想法得到了沁阳市文化部门的支持。
春风扑面人精神,“高抬火轿”的传承人、80岁高龄的宋景武等几名老艺人,整理表演套路,培养新的高跷手,仅用了两个月时间便将濒临失传的“高抬火轿”基本恢复原貌。
2006年8月7日,重新排练的“高抬火轿”在该村的汤帝庙进行第一场表演,轰动了四邻八村的群众,前来观看的人把汤帝庙挤得水泄不通。
一炮打响,鼓舞着万南村的高跷艺人们。2007年4月,他们代表焦作市参加了由中国民俗协会在河北省邯郸市举办的第二届中原民间艺术节,在燕赵大地展示了绚丽的风采。2007年8月,他们参加了河南焦作太极拳“两赛一节”开幕式文艺演出。2009年1月,他们参加了在郑州举办的“欢乐中原”民间艺术会演。他们还多次参加沁阳市、焦作市的春节民间艺术会演。《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日报》《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等国家级、省级新闻媒体对“高抬火轿”进行过多次报道。
2007年3月,“高抬火轿”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