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 军
本报通讯员 张艳庭
城市雕塑是城市之魂的象征。在我市,有很多雕塑作品深受市民喜爱,如缝山公园上的缝山针雕塑、龙源湖公园的夸父逐日雕塑、焦作影视城的三皇塑像、太极体育中心的太极之韵雕塑……它们的设计者就是薛骏猷。薛骏猷是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焦作雕塑艺术研究会会长、焦作竹林七贤研究会会长、中国美协会员。
在薛骏猷30多年的雕塑生涯中,他的众多雕塑作品得到了国内雕塑界的认可:三次入选全国美展,两次入选全国体育美展,一次入选北京国际双年展……他的《竹林七贤》《缝山针》《夸父逐日》《太极推手》等作品享誉全国。
在人生雕与塑的大道上,薛骏猷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创造了一个个雕与塑的奇迹。
“30多年的艺术生涯,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在进行雕塑创作的同时也在塑造着自己。艺术创作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感悟,变得更加关注生命存在的意义。”薛骏猷如是说。记者在与他交谈中,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那分安详、宁静,能够感受到他对人生、对世界的理性洞见。
薛骏猷从小就喜欢画画。上学时,他的美术作业从来得的都是“甲”。上中学时,学校的黑板报都是他来完成的。他的父亲是名医生,知道他喜欢美术,就对他加以鼓励。有一年,薛骏猷在集市上被画摊上的一幅画吸引住了,那是一些制作粗糙的民间中堂画,虽然艺术水平不高,但对他来说却是艺术珍品。于是,他吵着要父亲买。父亲对他说:“那些画画得并不好,有一天你画得一定会比这些画好。”
1978年,薛骏猷入伍,成为部队里的一名卫生员。退伍后,他回到了家乡,在修武县的一家医院当医生。医生是令人羡慕的职业,但他无法像热爱美术那样去热爱这个职业。坚持几个月后,薛骏猷选择了到该县防疫站搞宣教。宣教工作离不开写写画画,也就在这个时期,他开始了玩泥。那时候,他看到别人打井,就会跑到旁边去挖泥。没有经过正规培训,也没有名师指点,全凭自己的爱好完成了一些雕塑作品。
1984年,薛骏猷被借调到城市雕塑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参与腾飞雕塑的设计制作。第一次接触专业雕塑家,这对于薛骏猷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作品《腾飞》完成后,他对雕塑的学习热情被点燃了。同时,他也明白了进行专业学习的必要性。
1988年,薛骏猷向亲戚朋友借钱凑够了5000多元的学费,在中央美院城市雕塑创研班学习了一年。学习期间,他在创作一尊民间音乐家阿丙的雕塑时,被我国雕塑界泰斗钱绍武看到,在钱绍武的指导下,薛骏猷完成了作品《二泉映月》,并凭此顺利入选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二泉映月》是薛骏猷第一件真正意义上成功的雕塑作品。
后来,他被调到市文联书画院专职搞雕塑创作,并不断有作品取得佳绩:《父与子》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并获河南省第八届美术作品展一等奖;《较量》《挑战生涯》分别入选第三、四届中国全育美术作品展……
1998年,针对我市北山被人工过度开采后留下的残破的山体,薛骏猷设计了缝山针雕塑。2000年1月,用不锈钢制作,高约20米、重10吨的手术针矗立在了这座受伤的山体之巅。缝山针雕塑象征着自然是个生命之体,是人类对所犯错误的忏悔和自省。
从此之后,环保题材成为薛骏猷创作的主题。他先后构思出了《欲壑》《饕餮》《天眼》《生命之源》等作品,以艺术的形式向世人宣传着环保理念。
追求永无止境,创作也永无止境。这些年,薛骏猷围绕着城市建设,创作出了一系列的雕塑作品,《夸父逐日》成为了勇敢追梦的焦作人的象征,《高山仰止》为市人民中学增添了一分人文气息,《新闻眼》展现了焦作新闻人的敏锐、担当,《太极之韵》是景观艺术的完美结合。薛骏猷用双手为这个城市打造出一道道独特的文化景观,并为其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