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司招聘销售主管一名,月薪7000元起步,可享受年底分红,仅限自考生。”近日,湖北省武汉市一家教育公司的招聘信息吸引了不少人注意。如今,各大公司纷纷提高学历门槛,这家公司为何偏爱自考生?“因为自考生能吃苦,务实,性价比高。”公司老板、自考毕业生吴家浩对记者解释。
(据《武汉晚报》)
关于这条新闻,舆论火力主要集中于该公司的做法是否属于招聘歧视,争论双方各抒己见,都讲出了一定道理,此番争论似乎陷入了又一个社会话题的“罗生门”。
要讲清楚这个问题,不能孤立地争论该事件。其实,学历歧视何止自考与统招之分,比如“学校级别”“第一学历”、性别、地域等。该公司的做法是否歧视统招生,需从两方面看:仅从招聘标准的排他性看,此做法是歧视行为;而从社会大环境看,似乎又不能用“歧视”二字简单定义——当绝大多数招聘单位对自考生关上大门时,该公司为他们打开了另一扇门。正如吴家浩所说,这不是学历歧视,只是想给自考生多点就业机会,他们比本科生求职难得多。显然,他只是想把严重失衡的就业天平向自考生方向做一些校正而已。所以,相对于劳动力市场大环境,吴家浩的行为不是歧视,而是自考生群体带有罗宾汉色彩的自我救赎。
为招聘歧视破题,我国早有相关规定,然而美好的“纸面要求”落地并不容易,在统招生遭遇一个又一个“最难就业季”的当下,各单位不断抬高招聘门槛,自考生的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
吴家浩应聘屡吃“闭门羹”后选择创业,在熬过3个月只招到2个学生的“寒冬”后,终于创业成功。如今,他的员工全是自考生。在大多数人眼里,自考生是“学渣级”学生,但他们正因为起点低,所以更务实,有创业的“狼性”,珍惜就业机会。这样的人,正是用人单位需要的。吴家浩的助理吴赛贞说:“性格和综合能力决定事业成败,学历只代表一种可能性。”也许,这就是该公司为自考生“代言”的理论支撑。
“只招自考生”存在即合理。吴家浩毕竟不是慈善家,招到合适的员工,促进公司发展比什么都重要,选择自考生不是怜悯而为,而是这个群体有自身的优点和特殊的气质,符合该公司的企业文化。如果我们能从“只招自考生”的偏执中,解读出更多积极的信息,对该事件的争论才更有意义。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劳动力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综合素质决定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在以学历论能力的主流标准下,社会应该鼓励用人单位“私人定制”多元化、个性化的招聘标准,筛选出最适合自己公司的员工。吴家浩创新招聘标准的社会意义不在于“只招自考生”,而在于启发更多企业主更新人才定义,活用人力资源,做好制度配套,让人才生产力产生“核聚变”。
期待您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与评价,请把想说的话、想表达的观点发给我们,本报将择优刊发读者来论,共同碰撞思想的火花。来稿信箱:jzrbs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