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焦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太行山上的“红色山村”
闪海鹏:辛勤耕耘为传承
练何故里考证
《豫剧流派艺术研究》出版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6年3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太行山上的“红色山村”
——中站区龙翔街道十二会村走笔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①
  图①、图②为中站区龙翔街道十二会村内的焦作市委、市政府旧址。 本报记者 王龙卿 摄
  ②
 
   

  本报记者 王龙卿

  见习记者 赵 娟

  沿着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进入海拔710米高的太行山腹地。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战争年代是太行区第四专区、焦作市委和市政府所在地,被人形象地称为焦作的“西柏坡”;这里,有一个充满故事的小山村——中站区龙翔街道十二会村,它静静地见证着外面的世界日新月异、岁月匆匆。

  近日,《中国报道》影视中心制片人姜文华、中国红色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王海亮等一行来到十二会村采访考察,为老区发展旅游、尽快脱贫致富出谋划策。

  十二会村虽然距市区仅16公里,但由于海拔较高,前来游玩的人并不多。

  走进十二会村,时间仿佛停滞——这里远离城市的车水马龙、霓虹闪烁,一切回归到原始的宁静;这里空气清新,阳光穿过厚厚的云层,毫无保留地沐浴着山村的生灵;这里人口不多,民风淳朴的乡亲将每一位踏入山村的朋友视为亲人;这里有大青石堆砌的老房子、生长千年的大槐树,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木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十二会村村委会主任连法成谈起几十年前的十二会村充满了自豪。1948年10月,全国解放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国民党对焦作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紧急情况下,为保存实力,解放区军民备战上山,太行区第四专区、焦作市委和市政府、焦作市公安局转移至十二会村。转移到这里的部队,白天在山上休息,晚上下山袭击敌人。解放战争期间,太行区第四专区及焦作党政军机关多次迁回十二会村,在此驻扎时间最长,因此这里有焦作的“西柏坡”之称。

  村子中央有一座用泥土夯实成的低矮院落是太行区第四专区旧址。1946年10月到1947年4月,第四专区指挥部曾在这个百余平方米的小院里指挥作战。现今,70年过去了,小院依然保留着当年的布置,休息室、餐厅、灶台……古朴而简陋的陈设瞬间把人带回到20世纪40年代的艰苦岁月。距离第四专区旧址不远处坐落着焦作市委、市政府旧址,成块的大青石堆砌成一座坚实的堡垒,炮楼、炮眼、枪眼随时准备反击敌人的进攻。村里保存的匕首、子弹、日本人进村时打的炮弹皮、有关领导睡过的床铺以及胜利后当时的党章和毛泽东的画像都十分珍贵。

  “就在这个土坯房里。”连法成指着身旁一间破败不堪的房子说,“日本人把八路军的一个连长关在这里,点燃了麦秸秆准备活活烧死他。为了引开日本人,掩护村里的军民安全撤退,连长誓死不屈,拼命逃脱火海,把日本人引向东南方向。”历史没有留下这位连长的名字,但他的故事在这里的老百姓口中代代相传。

  如今的十二会村有15户人家,50余口人。几年前,一条崭新的柏油路直接通向村里,解决了村民出行不便的难题。但是,受地理环境限制,该村至今没有通自来水,饮用的仍然是经过沉淀的雨水。喜欢城市的的年轻一代,纷纷在山下安家置业,习惯了宁静生活的老一辈人则选择留守山村……

  考察结束后,对于革命老区的发展,王海亮说:“战争年代,老区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我们应该永远铭记,继续发扬老区的光荣传统。同时,我们要联合社会各界的力量,通过政府牵头招商引资,适当发展红色旅游产业链,为老区脱贫致富贡献力量。”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