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焦作地区,提起曲艺界的名家,他可称得上是德艺双馨的人物。他的父亲更是焦作曲艺界大名鼎鼎的人物,他的儿子也是焦作曲艺界的新秀;他从小就学习山东快书和相声,6岁登台表演,曾为焦作拿下许多曲艺大奖;尽管山东快书和相声如今已没有那么火了,但他依然带领着同道坚守着这个传统艺术,或创作或表演,始终耕耘不辍。
3月15日下午,记者在市群艺馆采访到了他——中华山东快书研究会会员、河南省曲艺家协会理事、焦作市曲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闪海鹏。
1967年,闪海鹏出生在焦作,他的父亲闪光是焦作的曲艺大家。闪海鹏小时候,父亲每次出去演出,他都跟在身边。演出之前,他就看着父亲排练;演出开始,他就坐在台下看着。就这样,幼年的闪海鹏对曲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没有刻意练习,就是这么耳濡目染。6岁时,闪海鹏第一次登台,他表演了山东快书小段《托儿所》。左手击打着鸳鸯板,配合节奏明快的唱词,再加上惟妙惟肖的表演,闪海鹏赢得了满堂喝彩,成了街谈巷议的“小明星”。
上学后,闪海鹏加入学校的宣传队。每年大大小小的表演,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街头都少不了闪海鹏的身影。儿时的表演经历为他日后的曲艺之路夯实了基础。
1988年,闪海鹏拜著名军旅曲艺家、高派山东快书二代大弟子刘洪宾为师。在老师的指导下,闪海鹏很快便掌握了山东快书的要领。
一年后,闪海鹏参加了由中华山东快书研究会、中国北方曲校联合举办的全国山东快书培训班,开始系统学习山东快书。“学习山东快书要从老三段入手,这是一个山东快书演员必须要会的基础段子。”闪海鹏说,“所谓老三段,就是《武松打虎》《武松赶会》《鲁达除霸》。这三个段子里,生旦净末丑,老人姑娘小孩英雄豪杰地痞流氓什么形象都有,对演员展现身段、刻画人物、锻炼嘴皮子都有很好的效果。只要学会这三个段子,再遇到其他新段子也就能驾轻就熟了。”
学好任何一门艺术都必须下苦功夫。在培训班学习的过程中,闪海鹏每天坚持练习击打鸳鸯板,手上磨出水泡也不肯停,一有空闲就背段子,跟老师学习,与同学交流,不断纠正自己。
功夫不负有心人。培训结束之时,闪海鹏已可以独挑大梁。在不久后举行的焦作曲艺大赛中,闪海鹏凭借山东快书《方向盘》取得了第一名的佳绩。
随着谈话的深入,闪海鹏谈起了让他铭记一生的事。那是1992年,他去封丘县演出时发生的事。自信满满的闪海鹏登台表演相声《夫妻之间》,可节目刚刚过去几分钟,观众就开始喝倒彩,就这么硬生生地把正在表演的他轰下了舞台。“当时看表演都是买票入场,可能还是自己技艺不精,让观众觉得我的表演不值那个票价吧!”闪海鹏尴尬地笑着,“我回去三天吃不下饭,每天都在反思,在舞台上该怎样与观众沟通,怎样才能呈现出最好的演出效果。”这件事也让他沉下心来,寻找自身不足,更好地在曲艺的路上走下去。
熟悉焦作曲艺和闪海鹏的人都知道,不但其亲闪光是曲艺大家,其子闪志博也是焦作曲艺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与闪海鹏不同,闪志博的曲艺之路始于大学。
“虽然爷爷和父亲都是曲艺大师,但他们并没有刻意让我去学习曲艺,而是给了我一个自由选择的机会。”闪志博坦言,“在我参加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时,才发现曲艺已经深入到了我的骨子里。”
从那之后,闪志博决心跟随父亲学艺。由于出生在曲艺世家,从小就受到父辈的影响和熏陶,闪志博在曲艺方面上手很快。他表演、创作的《大声说话小声说话》《选班长》等作品接二连三地在比赛中获奖。
“在我心里,父亲一直是我最尊敬的人,虽然生活中我们也会斗嘴,但他一直是我曲艺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我朝着更高更远的方向前进。”闪志博说。
对儿子走上曲艺之路,闪海鹏异常欣慰。“一直以来,我最担心的就是焦作曲艺的传承问题,现在喜爱曲艺的人越来越少了,能表演好的人就更少了。我也收了不少徒弟,不过坚持下去的却不多,不管怎么说,只要有人愿意学、喜欢学,我就愿意教。同时,我也会继续努力,多多创新,排出一些精品来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曲艺、热爱曲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