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某知名移动社交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不少网民已经把熬夜当成习惯。该平台通过分析0时至3时活跃用户的相关数据,发布了《中国网民熬夜报告》,展示了“熬夜族”的地域、行业、年龄等不同维度的分布情况。数据显示,南方人比北方人更能熬夜,公关、媒体、游戏行业的人熬夜情况最为严重,00后是熬夜主力军。
如酒量排行榜、逼婚排行榜一样,很多网友戴着“娱乐眼镜”看待“网民熬夜报告”。这组大数据看似带有些许娱乐成分,但确实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敲响了警钟。
国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互联网、智能手机对公众生活及社交方式深度影响,人们的睡眠时间越来越短、熬夜时间越来越长,这几乎成了当代人的生活写照。与此同时,由睡眠不足导致的相关疾病患者和亚健康状态人群越来越多。比如“网民熬夜报告”显示,在“熬夜族”的行业分布上,公关、媒体、游戏行业工作者最严重。从事这些行业的群体经常需要处理突发事件,他们大多靠创意吃饭,而深夜往往是最有灵感的时候。越是竞争激烈的行业,越考验智商,一方面,这类人需要熬夜工作,争取出类拔萃、鹤立鸡群,在竞争中抢占先机;另一方面,他们又需要夜生活放松紧张的神经,排解压抑的情绪,熬夜在所难免,健康受到影响。
但现实情况不仅于此,很多人有事熬夜,没事也要熬到时间点才肯关灯睡觉。很多人从被动熬夜变成了主动熬夜,生物钟完全紊乱。这类人越来越多,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大数据从侧面说明,被互联网“绑架”生活的人群范围进一步扩大。从工作需要的刚性需求,到精神依赖的生活习惯养成,网络对国人生活已全方位渗透,“熬夜族”越发壮大,足够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
《中国网民熬夜报告》,对我们是一种另类的健康提醒,莫要对此一笑而过。凡事过犹不及,与所有科技结晶一样,网络这把“双刃剑”既可披荆斩棘,也可伤及自身,用好这把“剑”,需要我们修身兼修心,让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泾渭分明,校正二者的平衡点。
从网络回归生活,没有老生常谈,只有常谈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