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焦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让传统村落历久弥新
寒梅傲雪绘人生
王天福:乡村画家的艺术坚守
“安乐寨杯” 硬笔书法大展开始征稿
朗诵诗词缅怀英烈
楹联文化走进校园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 年4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天福:乡村画家的艺术坚守
本报记者 宁江东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图为王天福在作画。 宁江东 摄
 
   

  3月30日下午,记者来到中站区怡光路的一座四合院,院门口的牌匾上用朱红漆书写了“天瑞艺术画院”几个字。走进庭院,只见院内古朴而整洁,在西屋里,今年61岁的王天福在为一幅刚画好轮廓的中国山水画上色,画中的山清秀,水清美,颇具古风。屋子不大,案几上摆满了颜料,王天福的画挂满墙壁。

  “王老师,您什么时候开始画画的?”记者问。

  “很早……小学四年级……什么都画。”王天福说。小学的一位美术老师是他的启蒙老师,开始教他画中国山水画。上中学时,一位印度华侨看到王天福年纪小,画画却很有天赋,又教了他几年油画。这些对王天福走上绘画道路产生了深远影响。

  1978年,23岁的王天福走上工作岗位,到中站区王封矿上班,虽然每天都要下井作业,但他对画画的喜爱并没有分毫削减。白天繁重的工作让王天福根本无法练习画画,因此他将目光瞄准到晚上。“我就在煤油灯下画画,画累了躺在床上睡会儿,梦里有了灵感就赶快起床把它画出来。”

  对画画的一片痴心,让王天福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他希望学习更多绘画方面的技巧和手法。

  一次,王天福在报纸上看到西安一位毕姓画家的作品集,感觉他的山水画作品非常好,就向单位了请了一个月的假,跑到西安拜师学画去了。

  青年时代,王天福一方面拜访国内名师,虚心向他们学习绘画;另一方面,用心琢磨传统文人如黄公望、石涛、唐寅、沈周等名家山水画作品,用心临摹,自学手法技艺。“大披麻”“小披麻”“缀法”“点法”等几十种中国山水画技艺也是在那个时期练就的。

  王天福潜心山水墨韵,随着技法不断提高,他所画的中国水墨画独具一格。其山水用笔工细,使墨淡雅,且干净利落,以形质取胜;造境则空山孤村,松风夹路,荒树寒流,碧嶂薄雾,宁静而清旷。线条简古,墨色冲淡,使得画面寂静寥落,却有深入“静中发动,意到神行”之境。

  2006年,王天福加入河南省青年豫剧团,成为舞美设计师,专为演出剧团画布景。跟随豫剧团,王天福去了很多名山大川。“上午剧团搭台,没戏的时候,我就背着画夹,去附近的山上写生。”王天福说。

  2008年,王天福根据外出采风的内容,把云台山、神农山、青天河、山西吕梁山等多地秀丽山水风景集合在一起,画了一幅108米长的山水长卷,受到很多人赞誉。

  在画画的同时,王天福也有着其他的爱好。做风筝,他专程跑到山东潍坊学做硬式、软式、立体等各式各样的风筝;为寺院佛像塑身、画壁画,王天福在寺院中一待就是两年。“我所有兴趣的出发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更好地画画。”王天福说。

  近年来,王天福的画受到了国内美术界的关注,其参加的美术大赛,多次获奖。他的《深山石桥香客来》中国水墨画作品还被收录到《中国·大连首届中国画展(三年展)》的作品集中。

  “我不想成为什么大师,就是骨子里爱画画,我会一直把绘画事业进行下去。”王天福说。

  记者手记

  在采访中,王天福告诉记者,去年一年仅卖出六幅画,说的时候,老人笑声爽朗,并不在乎,记者听起来却有些心酸。尽管采访时间只有几个小时,记者却能感受到老人在中国水墨的浸染下表现出的心性恬静、为人谦和的个人气质。在美术界,王天福已小有名气,但在焦作,知道他的人还很少。记者联想到一句话:艺术上所谓成功,乃是一种互动,是戏台上的梅兰芳与彩声共同成就的。对于真正的艺术家来说,也许他们需要的不是金钱或者名利,而是社会对于他们的鼓励和认可。希望更多人关注散落在民间的艺术家。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