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杨家将,可谓家喻户晓。可是北宋灭亡之后,杨家将后裔销声匿迹。人们在传颂杨家将满门英烈、精忠报国的同时,也不禁有所疑问:杨家将是否还有子孙传世?如果有,其后裔今在何方?
其实,杨家将不但有后裔传世,而且有上百万人,广布全国各地。其中,在我市就生活着一支杨家将嫡传后裔,这支杨家将后裔从明初迁移到河内县后,经过短短100多年的发展,便成为怀庆府地区的名门望族,这就是沁阳市柏香镇杨氏家族。
北宋杨家将故事以杨业、杨延昭为代表。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写过一篇文章,称赞杨业、杨延昭“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
杨家将家族主要有代州杨氏(山西代县)、播州杨氏(贵州遵义)、六合杨氏(江苏南京)三大支系,尊唐代播州首任土司、宋赠太师杨端为一世祖。
柏香镇杨氏家族为宋朝杨家将嫡系后裔,属杨家将六合杨氏支系。始迁祖杨克成为杨业第十九世孙、杨六郎杨延昭第十八世孙。
综合《杨氏祖谱》、雍阳《瀛西杨氏宗谱》、柏香《杨氏家乘》记载,杨家将后裔迁居怀庆府河内县的轨迹十分清晰。
杨业原名杨重贵,并州太原人,其曾祖杨端、祖杨会、父杨衮。杨业先为北周大将,后归附北宋,成为北宋一代名将。宋太宗以杨业“老于边事”,拜其为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卒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杨业有七子,长子杨延昭。
杨延昭原名杨延朗,为避赵玄朗讳改名昭,别号白玉虎,辽人称之杨六郎,征辽大将军、莫州刺史、高阳关副都部署。配柴氏,长子杨宗,次子杨宾,三子杨客,长女宗宝、次女宗英。“大中祥符七年五月殁于高阳关任上,葬高阳关水城南,后儿宗、女宗宝、宗英受诏迁葬于河内常平山九渡与妻合葬”。
杨宗有三个儿子,长子杨充广为莫州刺史。宋景佑年间,杨充广奉诏巡视广西时途经播州,见播州土司杨昭(杨端长子,杨攽六世孙)无子,遂将其子杨贵迁过继给杨昭,杨贵迁承袭播州土司。此后,守播州者都是杨业嫡传后代,杨贵迁成为杨家将播州支系开派始祖。
杨贵迁的长子杨光霞(改名光震)、孙杨文广、曾孙杨惟聪均为播州土司。
南宋末年,杨贵迁玄孙杨选任第十一代播州土司。杨选有子十三个,其长子杨轸继任土司;其三子杨輈参加科举出仕,任真州六合县令,自此为六合人。杨辀也是杨家将六合支系的开派始祖。
时间到了元末,杨辀七世孙杨顺,隐德弗耀,终身不仕,他有三个儿子:杨鐓、杨政、杨和。杨顺的次子杨政率三子(杨璟、杨换、杨柱)两侄(杨鹤、杨芳)随朱元璋大将徐达、常遇春起义,号称“杨门一杰五虎”。明朝建立后,杨政被封为汉中百户,其子杨璟因功封营阳候,驻守北平府(今北京)。
杨顺的长子杨憞,元末时任六合县军务教头,其有五个儿子,除长子杨鹤、次子杨芳随杨政参加朱元璋起义军外,三子杨居、四子杨思、五子杨臣留在六合。
杨臣,字孟狮,号中良,武庠生,六合县班头。杨臣有子三:长子杨萧、次子杨宁、三子杨雄。
杨雄即柏香镇杨氏始迁祖杨克成,为杨业第十九世孙。据《瀛西杨氏宗谱》记载:“杨雄,字克成。妣布氏,北平山西营人,墓在济源官庄。”柏香《杨氏家乘》记载:“克成,配布氏,葬济源官庄镇之东北。”
杨克成兄弟三人。大哥杨萧,字克寿,生于明洪武九年(1377年),在六合县务农桑守祖业。二哥杨宁,字克贤,生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乐十二年升广平府百户。杨宁娶妻赵氏,北平椿树胡同人。
杨克成生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初,朱元璋大杀功臣,杨璟在燕王朱棣的庇护下假死并更名为杨景,靖难之役最后一战中为救朱棣在灵璧阵亡,朱棣即位后追封杨璟为璟国公,其子杨洪(生于洪武十四年)受封百户,与弟杨清(生于洪武十六年)居住北平。建文年间,杨克成与二哥杨宁由应天府六合县到北平投靠族兄弟杨洪、杨清,并分别在北平结婚成家、生儿育女。
据记载,永乐二年(1404年),杨克成与杨宁、杨清走出北京椿树胡同,前往广平府威县(今属河北),杨宁举家落户威县;在威县与杨宁、杨清道别后,杨克成携妻带子来到人地两生的怀庆府河内县柏香镇安家落户。
《瀛西杨氏宗谱》记载,“杨雄,洪熙元年升怀庆卫河内统总旗。”柏香《杨氏家乘》记载,“杨克成,河内县宽平一图七甲里长。有子二,长通承本甲,次兴为九甲里长。”
定居河内县柏香镇后,杨氏家族“世继以富,耕读不厌,诗书传家,科甲出仕”,很快成为明清时期怀庆府地区的名门望族。他们捐银、捐粮重修成汤庙、开凿丰稔渠、办义学“延香馆”、筑“善建城”,泽被镇民。族人中先后有4人进士及第,13人中举人,70多人选贡、入国子监学习,生员秀才不计其数。担任知县以上官职的有24人,其中9人任过知州以上中高级职务,如明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官至宁夏巡抚的杨嗣修,清顺治三年进士、曾受康熙帝遣派祭告黄帝陵的工部左侍郎杨运昌。
据介绍,当年迁居河内县的这一支杨家将后裔,目前分布在我市的沁阳、博爱、孟州及济源、获嘉、鲁山等地的18个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