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山阳城 上一版3
走着走着花就开了
窗外
母亲的刺绣和麦田
那山,那情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6 年4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那山,那情

作者:□罗东原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初春的太行山凤凰岭上,树木尚未吐叶,群峰肃然挺立,耳旁只有风在呜咽。我从外地赶回来参加母亲去世三周年祭。虽然还没有来到她老人家的墓前,但心情却随着山风奔涌起来。

  我母亲是湖南省隆回县人,在家里是老大,下面有三个弟弟一个妹妹。那时家里穷,没钱上学,每天她得帮家里割猪草,带弟弟妹妹。干一天活,有时还吃不上一顿饱饭。母亲跟我讲,她经常在黄昏的时候领着弟妹们坐在家门外的石阶上,远远眺盼着我的外公能早点回来,带些吃的来充饥。母亲18岁那年经媒人介绍认识了我的父亲,后来父亲带着母亲走出了湖南这片丘陵山地,从此开始新的生活。

  当年父亲在铁道兵第八师当兵,1956年转业后他开始在铁路上工作,那时修建成昆铁路成为我们家最艰难却又最难忘的时光。当时父亲在工地上工作,母亲便带着姐姐和我住在工地上,她一边照顾着家里的生活,一边做些零活儿,挣些钱补贴家用。母亲手很巧,小时候我们穿的鞋和衣服都是她亲手做的。母亲没有上过学,但她很要强,自己买来认字本学认字。仅仅两年时间,母亲便能读报了,也能简单书写家信。

  1973年,我们全家搬到了焦作市工业路上的职工家属院,生活终于稳定了下来。父亲还是在离家很远的工地上,每年只有一次探亲假,母亲带着我们三个孩子,生活艰辛却又充实。由于四处奔波母亲一直没有正式工作,为了能多挣些钱让我们吃得好点儿,她当过铁路货场的装卸工,也在铁工房打过铁,还做过火车站的售货员……这些工作,要么是重体力活,要么还要起早贪黑,值夜班。那时大家生活都不宽裕,也没觉得有什么,后来长大了我才渐渐明白母亲的不易与艰辛。

  我们那时邻里关系非常好,吃饭喜欢串门,邻居冯大妈年纪大,儿女都在外地,母亲经常家里做什么好吃的都把冯大妈叫到家里一起享用,周围邻居都把母亲当好姐妹,喜欢跑到我家来聊聊家长里短的,邻居有什么事需要帮忙,母亲总是热情相助,乐此不疲。

  母亲生前最开心的事,是去世前几年街道办事处按国家政策给她办理了一张退休证,一次性缴笔钱后,每月能有几百元的退休金。妈妈当了一辈子临时工,能像国家正式职工一样拿到退休金,她第一时间打电话告诉我,听得出母亲很开心。

  母亲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对我们的教育却抓得很紧,每月要求我们给父亲写信汇报学习情况,每学期拿回家奖状,母亲总要买些肉、煮几个鸡蛋奖励我们姐弟。这些年我对母亲记忆最深的是那年去北京上学,大冬天一大早外面又黑又冷,母亲非要送我到车站,寒风中看着母亲挥着手,叮嘱我趁热把她煮的鸡蛋吃了,当时我没忍住流下了眼泪。

  2012年年底,母亲身体越来越差,我请假在医院陪护她,她有时头脑清醒,有时糊涂,但每次清醒却总是让我别老请假,她没事,别耽误了工作。在医院待了一阵子,看母亲病情稳定了,我便回去了。然而,我回上海工作不到两个月,母亲的病情却突然恶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每想到此我便心痛不已。

  我太太总说我长得像母亲,但我觉得母亲更多是在精神层面影响了我。母亲只是千千万万中国妇女普普通通的一员,但她面对生活艰辛却保持乐观向上态度,为了家庭她什么苦都能承受的那分责任,生活中与邻里和睦相处、助人为善的品格,却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让我至今还受益匪浅。

  昨天去凤凰山陵园天气还是阴沉沉的,今天突然晴空万里,站在姐姐家阳台上,远处的太行山清晰可见,我想母亲就在山那边也能看着我们,祝福我们平平安安。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