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国利 李 秋
又是一年柳絮飞,人间芳菲四月天。
在这春意萌动的季节,怀川大地处处涌动着上项目、调结构、促转型的热潮。
产业集聚区内,工人们或忙着搬砖砌瓦,或忙着调试设备,干劲十足,争分夺秒。走进佰利联年产20万吨氯化法钛白粉项目生产车间,记者喜见上百名工程技术人员在检测、调试生产设备,为正式投产进行最后冲刺;阿里巴巴豫西北运营中心,工人们正在紧张地进行内外部装修,5月中旬即可投入使用;
漫步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令人振奋,挖掘机轰隆作响,大型运土翻斗车川流不息,总投资35亿元的大型商业中心——焦作万达广场项目桩基工程即将结束;太极拳产业发展的重要推手——陈家沟老村改造项目建设正酣;
……
凡此种种,彰显着我市各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昂扬的发展态势。
这几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凝心聚力、转型攻坚、争创一流、绿色发展”总要求和“一个战略、四项重点、十大建设”总思路,抢抓发展机遇,厚植发展优势,把产业集聚区、服务业“两区”建设作为转型发展的主要抓手、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带头强心气、立志气、扬朝气、增锐气,把澎湃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注入工作中,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克难攻坚,砥砺奋进,义无反顾地担负起转型发展的神圣使命,以强烈的担当精神,突出政策支持,集聚优质资源,全力加快推进,科学发展载体建设呈现良好势头,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产业以要素集聚而兴旺,城市因产业支撑而繁荣。2015年,全市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0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489亿元,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95个,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79家,分别是2010年的3.8、3.8、3.6、1.9倍。
数据印证着这样一个事实: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全市经济的增长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突破口,招商引资的大平台,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改革创新的示范区。
去年,焦作产业集聚区投资总量占全市比重近70%。目前,我市8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全部进入星级行列,沁阳、孟州、武陟、经济技术4个产业集聚区9次获评省“十强十快十先进”,总数居全省第三位。其中,孟州市产业集聚区尤为突出,已连续2年进入全省“十强”产业集聚区,被评为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二星级产业集聚区,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241亿元,是2010年的3.7倍;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574亿元,是2010年的2.5倍。
城市商业的发展,决定着城市品位的高低。如果说发展产业集聚区是促进工业转型升级,那么建设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就是引领现代服务业发展。漫步全市10个服务业“两区”,看到的或是繁荣的商贸景象,或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处处散发着服务业蓬勃发展的巨大活力。这几年,我市将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工作作为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狠抓政策落实和载体建设,努力提升“两区”支撑承载能力,增强“两区”集聚带动效应,努力将“两区”打造成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
我市共规划建设了10个服务业“两区”,包括1个市商务中心区和9个县市区特色商业区,总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2015年,全市“两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52亿元,入驻服务业企业550家,从业人员5万人。焦作市商务中心区总规划面积4.97平方公里,空间范围分为“一园一区”,即腾云电子商务产业园和新河商务区。
在焦作,一个个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形成的产业集群,正在拔节速长、生机勃发——
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壮大集群。我市瞄准“中国制造2025”,聚焦“河南行动纲要”,突出智能高端、龙头带动、延链补链,重点打造六大千亿元产业集群,目前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食品产业集群超500亿元,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化工产业集群均超300亿元,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均超百亿元。一批企业成为国内外行业龙头,风神工程胎、佰利联钛白粉、国药容生冻干粉针剂产销量居国内第一位,中原内配气缸套、隆丰公司羊剪绒、广济药业核黄素产销量居世界第一位。
聚力十大建设,厚植发展优势。我市坚持市级领导分包,以十大建设为载体,累计投入736亿元,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建设科学发展载体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功能。目前,郑焦铁路通车运营,太焦客运专线、新焦济洛城际铁路加快推进,焦作至荥阳黄河大桥及连接线工程全面启动,太极体育中心、职教园区、科技馆、图书馆等建成投用,这些重大项目既为我市厚植优势、转型发展夯实了基础,也为加快产城融合、产城互动提供了支撑。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54.9%,产业集聚区工业从业人员31万人,安置失地农民就业6万人次。
强力开放招商,增强发展后劲。我市把开放招商作为“一举求多效”的战略性举措、作为焦作转型的生命线,依托科学发展载体,大力开展以商招商、集群招商,引进了瑞庆发动机产业园、中国兵装焦作产业园等工业项目,万达广场、鸿运国际商城等服务业项目。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电子商务产业园,引进了浪潮集团、阿里巴巴等38家知名电商,全市培育形成了“一园、一区、两港、多点”的电商产业发展格局。2015年,全市1645家电商企业完成线上交易额545亿元。特别是201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要求各产业集聚区每年至少新开工2个投资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并严格执行“项目不落地、帽子就落地”,有力地促进了开放招商工作,目前共实施10亿元以上重大转型项目73个,总投资854亿元,完成投资632亿元,43个项目建成投产。
突出科技支撑,强化创新驱动。我市坚持科技创新“一招上水平”,大力实施科技强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企业创新能力评价,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数量居全省首位,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总量居全省第二位。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焦作中心、焦作科技大市场建成投运,全省首家科技银行挂牌运营,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建立装备制造技术研究中心。全市产业集聚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7家、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8家,创建院士工作站19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3.9%。
践行绿色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我市围绕建设生态宜居城,加强生态体系建设,统筹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省级海绵城市申建,高标准规划建设城市水系,目前中心城区形成水面8000亩、湿地5000亩,成功创建国家水生态文明试点市。严把项目准入关口,先后否决120多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进驻产业集聚区。强力实施十大污染专项整治,加快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建设,环保治理能力有效提升。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引导企业拉长产业链,西部工业产业集聚区初步形成了企业小循环、产业链中循环、园区大循环发展格局。
深入推进改革,激发动力活力。我市大力简政放权,市本级行政审批事项压减65%。出台实施方案,推进产业集聚区与所在乡镇行政套合,构建了条块结合、精干高效的新型管理体制机制。加强企业服务,实行“七个一”工作法,建立市级领导分包十大产业工作机制,对177家重点工业企业实行一企一策、分类帮扶,集中解决了一批遗留问题。全力优化环境,牢固树立“服务企业不过夜”的理念,建立完善工业、服务业、农业和金融企业四本台账,对企业反映的问题实行台账管理、全方位服务,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帮助企业排忧解难,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与省内一些先进地区相比,我市还存在部分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不突出、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区内产业布局不优、服务设施尚不健全等问题。目前,焦作既面临着国内外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劳动力供应日益趋紧、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等严峻挑战。因此,必须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抓手,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增强创新驱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今年花胜去年红,更待明年花更好。2016年,我市将积极适应新常态,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以提质转型创新发展为主线,突出集群、创新、智慧、绿色发展方向,着力完善功能规划布局,提升集群竞争优势,促进服务功能升级,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动产业集聚区、服务业“两区”建设上规模、上水平、上层次,提高吸引力、竞争力、带动力,在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上发挥更大作用,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十三五”时期,焦作将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努力打造更具活力、更具吸引力、更具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城、区域中心城、知名旅游城、生态宜居城、太极文化城。焦作,又是一个新模样!①5
标题书法:米 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