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市委召开常委会议
产城融合发展的焦作镜像
浸润怀川沃土的水系史诗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6 年4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浸润怀川沃土的水系史诗
——我市城市水系建设五年回眸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本报记者杨仕智

  2012年早春,一个必将载入我市水利发展和城建史册的重大战略决定,在这年的市两会上叫响:“举全市之力,打造内部大循环、外部大连通、构建大生态、惠及大民生的城市水系,建设半城青山半城水的山水园林、生态宜居新焦作。”

  时任市长孙立坤向全市人民庄严承诺:“让焦作人民与碧水青山相依,让涓涓细流滋润山阳大地。”

  春色秋雨,日月如梭,时过5年,一幅“四廊六脉连山水,三环碧水泛轻舟,五库六湖嵌明珠,湿地生态现美景”的城市水系蓝图,已经揭开神秘面纱,绽放出迷人的风采。

  奔流不息的黄、沁河水,按照怀川儿女的意愿,引水入城,圆了几代人的亲水梦想。

  一条水面上百米宽、18.5公里长的景观河贯穿城区,改写了城区没有一条大河的历史。

  无水之源的龙源湖引水入湖,变成了一湖清水、一湖活水。

  大沙河湿地景观带,美景初现,游人如织。

  ……

  几代人的梦想,梦圆今天。这是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英明决策、高度重视的结果;这是市水利、发改、住建、园林等部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中站、解放、修武、武陟、博爱等县区,上下同心、协力奋战的结果;这是水利战线干部职工发扬特别能战斗精神,“五+二”“白+黑”,拼命工作的结果。

  外部大连通,引水入城

  水是城市之魂,是水系之源。

  建设城市水系,我市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北依太行山,南有黄河水,大山大水,背山面水;黄河、沁河、丹河、大沙河穿境而过,普济河、群英河、瓮涧河、新河纵横城区。大自然青睐焦作,独特的自然资源使我市具备优越的山水城市发展条件。

  多年来,由于没有科学、系统地规划开发较为发达的城市水系,黄河水、沁河水、丹河水,从“城门口”白白流走。河南省每年分配给我市的引黄指标是2.35亿立方米,前些年实际每年引黄总量为0.4亿立方米,大量引水指标白白浪费。由于没有水源,全市除龙源湖外,城区难觅一块像样的水面、一条碧波荡漾的大河。

  建设绿水青山、河清水秀、山水相依、人水和谐的现代城市,成了焦作人的梦想。

  2012年春,市委、市政府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自然生态系统、环境保护力度,构建防灾减灾体系,打造现代文明城市的战略高度,提出建设“内部大循环、外部大连通、构建大生态、惠及大民生”城市水系,打造“半城青山半城水”的山水园林、生态宜居新焦作的战略构想。

  时任市长孙立坤明确指出:“要把城市水系与生态文明、文化旅游、城市发展统筹考虑,用国际化视野、战略家眼光,高品位、大手笔,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水系自然景观,推动城市转型,建设美丽焦作。”

  我市城市水系规划,西起中南路到焦晋高速公路,东至东海大道,北起影视路到焦辉路,南至济焦新高速公路,面积214平方公里,规划总投资66.9亿元,通过整治城区河道和建设引水工程、调蓄工程等,最终形成水系格局。

  建设城市水系,水从哪里来是关键。我市人均水资源量为223立方米,占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十分之一,距联合国确定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水资源警戒线标准差距甚远,属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水源问题不解决,水系建设就是纸上谈兵。外部大连通,引水入城,就是我市为解决水从哪里来而作出的正确抉择。

  何谓外部大连通?简言之,就是借助周边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南引黄河水入城,北蓄雨洪水调节,西用过境地表水,留住丹江过境水,融汇进入城市水系,贯通城区之水与外部之水。引黄入焦工程引黄河、沁河水一路向北,送入大沙河,向吴泽湖供水。孤山湖水库、影视湖水库、龙寺水库、圆融水库将通过渠系,把雨洪水送入城区水系,形成大连通。

  引黄入焦工程既是外部大连通引水入城的“一号工程”,又是引沁入焦的重点工程,更是我市打造“半城青山半城水”的国际旅游之城、山水园林之城、生态宜居之城的战略之举。

  该工程总投资1.6亿元,2013年春动工,经市直各单位和武陟县、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干部群众的艰辛付出、无私奉献,该工程当年建成,并于2014年1月8日正式通水。

  为了蓄住城区北部的雨洪水,我市根据北部自然地势,除群英水库外,规划并正在建设孤山、龙寺、圆融、影视湖等4座山区调蓄水库,明年可为城市水系供水。

  经过5年多建设,城市水系外部大连通已经基本实现,引黄入焦干渠工程、引丹入焦工程均建成通水,并在去年10多次引黄、沁、丹河水入城。孤山、龙寺、圆融、影视湖水库明年可建成,2座南水北调总干渠调蓄水库正在推进中。

  内部大循环,聚水润城

  引来了黄、沁、丹河水,蓄住了雨洪水,留住了丹江过境水,我市每年将有2.2亿立方米的水融入城市水系。

  如何让引来的水流动起来?市发改、规划、水利、住建、园林、国土等部门通力合作,用如椽巨笔,绘制了一幅“四廊六脉连山水,三环碧水泛轻舟,五库六湖嵌明珠,湿地生态现美景”的内部大循环的城市水系蓝图。

  内部大循环,就是使城区6条纵向河道与南部的新河、大沙河、蒋沟河、引黄入焦干渠以及灵泉湖、吴泽湖等河库交织贯通,营造滨河景观,构建大循环的城市水系。

  “四廊”,即以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新河、大沙河、蒋沟河等自西向东走向的4条河渠为主线,结合两侧绿地,形成城市4条绿色廊道。“六脉”,即城区自北向南流动的6条主干河道,自西向东分别为白马门河、普济河、群英河、瓮涧河、李河和山门河,通过对“六脉”扩挖疏浚,增加地表径流,围绕两侧绿色空间,布置多样性亲水设施,增强游憩功能,在部分河段实施漂流,形成优美的滨水空间。

  “三环”,即新开挖怀庆河、山阳河、太极河、七贤河,连通沁泉湖、山阳湖、新河、大沙河;新开挖迎宾河、智水河,连通沁北干渠、蒋沟河、大沙河,通过以上新开挖河道实现城区水系的相互贯通,打造“商业游憩环”“城市休闲环”“历史文化环”等城市亮点,承载景观空间营造、水资源调配、城市河道通航等重要功能。

  “五库”,即打造灵泉湖、东湖、影视湖、龙寺水库、圆融水库。在承载引黄调蓄、农田灌溉、雨洪利用、水质净化、地下水补源、空气调节等功能的同时,兼具生态环境改善、景观营造等功能。

  “六湖”,即规划龙源湖、许衡湖、白鹭湖、武王湖、沁泉湖、山阳湖等,滞蓄洪水,兼具水资源配置、打造生态景观等功能。

  “东西湿地”,即借助河库建设,在城区西部建设许衡湿地、大沙河带状湿地,在城区东部建设武王湖湿地和白鹭湖湿地,达到调蓄洪水、净化水质、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这项规模宏大的工程建成后,能使焦作城区形成景观河道150公里,新增水面1.8万亩,新增水库库容3500万立方米,在扮靓焦作的同时,为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保障。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相关部门及有关县、市、区的广大干部职工齐心协力,“五+二”“白+黑”,大干苦干,成效已经初显。

  18.5公里长的大沙河生态治理结硕果,其中6公里长的迎宾路大沙河生态景观带已形成120米至240米不等的水面景观。堤顶道路宽9米,植树绿化总面积54万平方米,种植苗木1.35万株、乔灌木37类。

  12公里长的大沙河带状湿地河道内栽种以芦苇、蒲草、荷花、红柳为主的生态水生植物,堤外是50米绿化长廊,已初现生态体验、水景观、亲水游、田园风景等休闲景观。每到节假日,许多人到此郊游、休闲、健身。

  瓮涧河丰收路至龙源路段治理后,原本黄土裸露、光秃秃的河道,经过扩宽整理、精心设计,雪松、红叶李、樱花、竹子等数十种植物搭配栽种,形成了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绿化景观,大大提升了市太极体育中心东门及周边的环境质量。

  人民路引水工程作为内部大循环的骨干工程正在规划中。孤山、影视湖、龙寺水库、圆融水库等都在建设中。

  构建大生态,秀水绿城

  近年来,我市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出发,把城市水系与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海绵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紧密结合起来,构建大生态,秀水绿山阳。

  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是我市构建大生态的重要内容。该工程以我市城区为重点,辐射11个县市区,总投资96.55亿元。其方案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系统治理思想,贯彻《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将“节约用水、循环水系、河湖连通、多源共济”列为重点,构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管理和水文化“六水”融合体系,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方式,逐步实现“水清、水活、水美、水润”的美好愿景,力争通过3年的建设,实现“多源联调保供给,河湖相连泛轻舟,奇山秀水融覃怀”的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总体目标,把我市建成“河湖畅通、生态健康、宜居宜游、人水和谐”的水生态文明城市。2014年5月,我市被水利部正式批准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

  天蓝、地绿、水清,是一个美丽城市的底色。坚持绿色发展,是焦作人一贯秉持的理念。

  我市按照秀水绿城、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总目标,突出依山傍水的特色,力求实现绿与水的融合、绿与山的融合、绿与人的融合、绿与文的融合。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建设经济转型示范市、山水园林城市发展战略,积极开展以生态建设、水系建设为引领的十大建设,全力推进生态园林山水城市建设,一个“青山相拥,绿水环绕,城在林中,景在城中,人居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城市已经展现在人们眼前。去年5月16日,我市顺利通过了国家园林城市复查实地考查验收。

  目前,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山青了。城北浅山绿色屏障、红砂岭生态长廊、林邓线生态景观带、森林公园生态氧吧为城市披上绿装;黎明脚步公园、缝山公园、龙翔公园等生态森林公园,自东向西排开,形成了一条生态绿色南太行景观带。

  水清了。引来黄河水,调节过境水,蓄住雨洪水,补充地下水。我市通过梳理河道,修建引输水工程,“四廊六脉”“五库六湖”“东西湿地”等线条块在214平方公里的区域范围纵横镶嵌。六纵、四横河道循环贯通,南引黄河,北蓄降雨,西揽径流,融汇入城。

  城绿了。我市在引黄入焦城区段栽植各类乔、灌木2.75万棵,种植各类植物11.67万平方米;大沙河带状湿地公园种植各类乔、灌木17万余棵,河堤护坡栽植紫穗槐8万余棵;市太极体育中心周边的丰收路、中原路、龙源路、文汇路4条路段进行了高标准绿化,完成了瓮涧河西游园、四海春游园、山阳路游园绿化建设;滨河水景观带、道路绿化带,环抱城区;各类公园、游园、生态广场、街角绿地点缀其间,有效提高了建成区的城市绿量,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2%。

  惠及大民生,活水富城

  我市城市水系由“四廊六脉、五库六湖、东西湿地”编织而成,以拦蓄雨洪水,引来黄河、沁河、丹河水,留住过境水为水源支撑。整个水系由相连相通、纵横交织的中小河流相连接,构成城市水网,“五库六湖”点缀其间,形成生态水系的秀美景色。

  奔流不息的黄、沁河水,被成功引入城市水系,改写了焦作人在家门口用不上黄、沁河水的历史,经济社会效益也凸显出来。面对去年的严重干旱,引黄入焦工程大显神威,干渠沿线群众浇上玉米“保命水”,去年秋季玉米单产喜获大丰收,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引黄入焦工程每年可引水5300万立方米,为我市工业、农业、生态和景观提供用水,仅新增灌溉面积就达15万亩,有效缓解了项目区用水紧张局面,减少了地下水开采量,改善了市区周边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带动了区域内土地增值和产业发展,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龙源湖自“出生”就被冠以“焦作绿珠”“城市绿肺”等雅号,湖水清澈、水草摇曳。从2006年开始,龙源湖周边地下水水位迅速下降,水面也随之下降,补给困难。龙源湖水循环系统工程建成后,彻底解决了龙源湖的多年之渴。目前,龙源湖已经和灵泉湖、新河、黑河形成了一个连通循环体系,今后再也不会干涸了。龙源湖3次引地表水入湖,变成了一湖活水、清水,改善了生态环境,飞鸟成群的水面景观和动人景色引来八方游客。

  12公里长的大沙河带状湿地建设接近尾声,焦克路桥上游2公里河道建设初见成效,河道内栽种以芦苇、蒲草、荷花、红柳为主的生态水生植物,堤外是50米绿化长廊,已初现生态体验、水景观、亲水游、田园风景等休闲景观。每到节假日,都有许多人来此郊游、休闲、健身。

  城市水系能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拓展城市空间,提高城市价值,更有利于建设国际旅游城、山水园林城和生态宜居城。有了源源不断的水源补充,大沙河水量充沛多了。如今,大沙河民主路至中原路段已形成5.4公里长、128米至220米宽的景观水面。

  城市水系可有效保障灌溉及工业用水,大大小小的蓄水工程能解决70万亩耕地的灌溉需求,可保障产业集聚区工业用水之需,使未来工业发展有可靠的水资源保障。城市水系可保障城区防洪安全,利用河、湖、库、渠,通过拦、引、蓄等措施,将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影视湖工程紧邻黄河文化影视城,将提升这一区域的景观效果和影视城的品位,同时为游人提供一个休闲、亲水的城市公园。

  城市水系可有效改善城区气候,有效提高城区湿度,改善空气质量,形成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水系通过蓄水、输水工程和人工湖、湿地,增加地下水补给量,对提升周边地下水位、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发挥重要作用。灵泉湖从无到有,上千亩景观水面,碧波荡漾,水天一色,成了人们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辉煌的怀川治水史册已经记录下史无前例的城市水系建设的精彩!城市水系已成为矗立在山阳大地上的水利丰碑。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