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马村区处处生机盎然。位于赵丰线马村段、总投资16亿元的100MW光伏农业科技大棚园区项目工地上,工人们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一期展示区大棚,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投资5000多万元。该项目负责人说,平坦通畅的赵丰线是该项目在此落地的一个重要因素。
近年来,马村区牢固树立“以路为先导、以路为驱动”的发展理念,打响了农村公路建设攻坚战,打开了农民群众致富大门,疏通了经济社会发展之脉。
农村公路是“兴农村、助农业、富农民”的小康路,然而长期以来,马村区农村公路因超期服役而百废待兴,纬北路、双韩路、罗解路、九待路等多条公路坑洼不平,银河路因严重损毁而禁止通行,群众出行不便,也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
2014年年初,马村区委书记翟耀南提出“一年起好步,二年上台阶,三年交通大发展”的要求,确立了“依托中心城区,建设环城路,提升区域通行能力”的交通发展思路。为此,马村区主要领导多次到区交通局进行调研,上路察看道路状况,多方了解群众诉求,下决心修好畅通路、民心路、致富路。
农村道路大发展的号角吹响。为保障农村公路项目顺利实施,马村区政府牵头,由交通部门出方案,工信、国土资源等部门及相关街道、行政村密切配合,对迁移线杆、清理垃圾、调整线路等工作各负其责,限期办理。
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该区全部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公开招标。工程结束后,所有工程由上级业务部门组织验收。在工程质量上,严把底基层、基层、面层3个关键施工关口,择优确定设计、施工、监理和材料供应单位,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打造优质工程、廉政工程、安保工程、控价工程。
通过两年多的努力,不仅破损的公路得到修缮,新建的赵丰线、影待线等道路也投入使用。今年是马村区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该区共谋划建设农村公路项目18个,简称“3951”道路交通建设工程(3条省道、9条县乡道、5条村道、1座桥梁),建设里程约54.18公里,预计总投资16728.9万元。项目完成后,将在全区形成“七纵七横八联一环”的区域性综合交通网络。
该区交通局相关负责人这样向记者描述未来发展前景:“通过‘3951’交通道路建设工程的实施,力争使马村区的交通形成一个小循环和大循环的格局。小循环是指马村城区的环城公路与区内几条主要道路进行‘联通’循环;大循环是指将原有道路和新建道路连在一起,实现区内7个街道全部‘连体’循环。”
为保护来之不易的农村公路建设成果,该区及时转变观念,由以前“以建为主”转换到“建、管、养”同步推进、协调发展上来。该区进行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区、街道、村3级全部成立管养机构,配备专职管养人员,并在3个涉农街道分别建立农村公路管护站,做到一天一巡查、一周一检查,建立巡查台账,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
在管养方式上,该区勇于探索,按照“降低成本、提高效能、养路不养人”的原则,对大、中修工程,向社会公开招标,由具有相应资质的企业施工;对小修工程,采取招标或委托方式,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养护单位施工;日常养护,采取划段承包方式,委托沿线农户养护,实现了“有路必养、养必有效”的目标。
2015年,该区养护达标里程从2014年之前的0公里发展到39.6公里,县道养护达标里程居全市各城区第一位。
便捷的农村交通,让农产品源源不断地从田间地头进入农贸市场和大型超市,农民的钱袋子迅速鼓起来。该区演马街道王张村鑫象合作社种植的香菇菇形圆整、味道鲜美,以前由于道路不通畅,丰收的香菇卖不出去,菇农的收入很不理想。2015年,该区交通局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投资360多万元对原赵丰线进行升级改造,把原来的6米宽扩至7.5米宽。现在路变宽,上门收购香菇的客商多了,香菇销得快了,价格更高了。该村菇农赵国平说,一个投资2.4万元的大棚,一年的纯收入可以达到5万多元。
路通财通,便捷的交通提高了特色产业的附加值。“以前卖寿桃要靠自己找销路,找到销路还有头疼的运输问题。位影线这条沿山公路修通后,客商主动上门来了,产供销的信息也灵通了,寿桃的价格提高了不少,我们种植户的收入稳步提高。”一提到农村公路发展给农民带来的辐射效应,该区安阳城街道种植户赵满全满脸高兴地说。
农村,因路而变化;发展,因路而提速。该区高效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取得长足发展,香菇种植园、核桃种植园、花卉苗木园等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规模连年扩大。据统计,去年,该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650元,同比增长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