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武陟县“大爱无疆、孝行天下”志愿者服务队队长王小荣也高兴起来。近日,在河南孝慈实业有限公司武陟种植基地,衣着朴素的王小荣欣喜地给记者介绍:“西北角这块地准备建公益养老院,县里、乡里都很支持。此外,我们在附近已经流转了300亩地,将来要流转1000亩左右,自己确定的以地养老、以农养老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听着王小荣讲自己20年走过的慈善路,看看眼前的慈善讲堂,想想这里即将建设的公益养老院,记者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一个柔弱的女子,一颗慈善仁爱的心,一次次大爱无疆的孝行,正影响和带动着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以及义工传播孝道文化,传播正能量。
1969年,王小荣出生于武陟县,她原是武陟县化肥厂的一名职工。受父母行善尽孝的影响,王小荣自小就很有爱心,在她看来,帮助别人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没什么了不起的。
1991年初,灾难降临,当时已是8个月大孩子母亲的她,被诊断为功能性子宫癌,由于病情严重,不得不住进了医院,哪知这一住就是9年,王小荣甚是绝望。
1997年中秋节前夕,医院里充满着节日的气氛,病情稍有好转的王小荣在丈夫的陪同下买了水果、月饼等礼品,准备去看望年迈的父母。走到化肥厂附近,王小荣看到厂门口垃圾桶旁一个衣着破旧、面容憔悴的老太太正弯腰在垃圾堆里找东西吃,上前询问得知,老人患有眼疾,儿女不孝,只能到垃圾堆里找吃的。听到这些,她鼻子一酸,流下了眼泪。她和丈夫带着初次见面的老太太,直奔附近的城关医院,自己掏钱为老人看病。
“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就想把病给她看好。自己看病也花了很多钱,手里没钱就想办法,经常‘骗’家里人说,医院催缴费用,父母心疼我,哥哥姐姐都宠着我,一般都会给。”王小荣说,每次“骗”来的钱都拿去给老人看病了,里里外外花了4000多元钱,老人的眼疾总算得到了好转。
王小荣说,这是自己第一次救助别人,也是第一次体会到了帮助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和欣慰。此后,她把在医院的孤独和寂寞,把身体的病痛转化为对孤寡老人的牵挂、照顾上,随着身体好转,到2000年,她又资助了3位孤寡老人,定期给老人送钱送物,帮助他们洗衣、洗头、理发。
在王小荣的影响和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了她的行列中,她的家人也开始支持她,和她一起行善尽孝。到目前为止,以王小荣为队长的武陟县“大爱无疆、孝行天下”志愿者服务队,已有来自焦作地区、新乡地区、郑州地区的120余名志愿者,年龄最大的72岁,最小的只有14岁。在重点服务武陟县谢旗营镇前高、薛小段、徐庄以及大虹桥乡东阳召、高东、高西、南古岗、南古等村110多户老人的同时,还将服务范围扩大到了新乡、郑州、许昌等地。
武陟县育英中学教师赛小娇就是志愿者中的一位,她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却未必有向善的行动,当我看到寒冷的冬天,王小荣老师蹲在地上给老人洗脚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做好事是这样的具体、实在。”
王小荣给队员们做了一次又一次身体力行的好榜样,让所有的队员都接受了一次又一次心灵的洗礼,认识到了爱心的真正内涵、价值所在。而对更多的队员来说,王小荣不仅是带领着他们改变了孤寡老人的生活,抚慰了老人们的心灵,教会了如何来照顾老人,而且也改变了队员们自身的家庭生活,当队员们饱含爱心来照顾孤寡老人的时候,又怎能不将心比心地想到自己的父母公婆呢?也正是缘于此,很多原本并不和谐的家庭变得越来越美满。
不仅如此,为更好地传播孝文化,王小荣积极协调,在武陟县辖区每月至少举办3天的慈孝讲堂,一方面培训志愿者,一方面影响周边居民,收到了良好效果。
随着资助的家庭越来越多,王小荣有了修建公益养老院的想法。“公益养老院不能靠政府拨款,也不能靠社会人士捐助,而要自己‘造血’,必须有自己的资金流转,才能长期运行下去。”王小荣说。
经过慎重思考,去年5月,她提出了“依地养老、依农养老”的思路,并且得到了县、乡有关领导和部门的大力支持。现在,她正积极流转土地,搞结构调整,以增加志愿者的收入,准备养老院的支出,抓紧推进公益养老院的建设,让更多的孤寡老人到这里颐养天年。①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