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 焦作市第五人民医院脑卒中防治项目负责人,内四科主任、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焦作分会神经内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脑血管的早期血管内溶栓、脑疝昏迷等危重疾病的救治。
脑中风位居人类死亡原因的前几位,每年有超过200万人死于脑中风。我国每年新发脑中风患者120万~150万人,死亡80万~100万人,存活者中约75%致残,5年内复发率高达41%。美国每年有50万人发病,其中15万人死亡,存活者中需要医疗照顾的200余万人。脑中风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社会问题。
■最常见的脑中风是缺血性脑中风
据焦作市第五人民医院脑卒中防治项目负责人黄华主任介绍,脑中风包括缺血性脑中风和出血性脑中风两种,其中最常见的是缺血性脑中风,即人们常说的脑梗塞,占所有脑中风患者的85%。多数脑梗塞并非是颅内血管本身的问题,而是脑血管以外的栓子脱落进入颅内血管引起的栓塞,其中颈内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栓塞颅内血管约占60%。
黄华说,占人体重量2%的人脑,所需血液占到全身供血量的15%~20%。脑血液供应的主渠道是颈动脉系统和椎动脉系统,其中两侧颈动脉为脑组织供血达80%以上。这些动脉在颅内又分成众多分支穿入脑内,供应脑组织的各个重要结构。一旦这些血管发生狭窄,其破裂、脱落后的斑块和血栓会随血液流到脑部的一些血管,小栓子造成了不同脑叶的脑栓塞,大栓子则引发了大面积的脑栓塞,引起相关神经组织缺血乃至坏死,造成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如昏迷、肢体瘫痪、语言障碍、感觉障碍、偏盲、智能障碍等,某些部位如脑干的梗塞甚至可以造成病人死亡。
■气温高易发脑中风
黄华说,气候变化是中风的一大发病诱因。每年随着气温不断攀升,尤其是在高温闷热的桑拿天,心脑血管疾病发病者就会急剧增多。这是因为气温高热,皮肤血管扩张,势必造成大脑血流减少,血压波动,尤其是心血管调节功能不良及患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的慢性病患者,易诱发脑梗塞性脑中风;有的人把房间空调温度调得太低,频繁出入房间,忽冷忽热,会诱发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发生中风的概率增高。
另外,夏季体温的调节主要靠汗液的蒸发来散热,人体每天大约排出1000毫升或更多的汗水,这虽然对人体防暑有益,但要通过血液循环比平时高5倍的血流量才能实现,大大增加了心血管病人的血液循环负担。当水分补充不足时,就会因血容量不足和血液黏稠诱发缺血性脑中风。同时,在高温环境下,人们情绪紧张,易烦躁,体内应激反应增强,易诱发血管疾病,再加上夏天气温高,人们睡眠不好、休息不良、饮食紊乱,人体处在疲劳应激状态,体内激素释放水平改变,刺激血管收缩,也会诱发血管病变。
■及时治疗脑中风至关重要
黄华说,缺血性中风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可逆性脑缺血和完全性脑梗塞三种类型。前两种也叫小中风,多数在短时间内可缓解,但70%以上小中风患者会有再次中风的危险。很多病人没有得到有效治疗,是因为出现小中风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或者没有意识到这是脑中风的早期症状。据急救中心医生介绍,因脑中风向120呼叫救护车的病人中,多数都是有了明显症状,如突然肢体无力或失语等,而症状轻微,如一过性头晕、眼前发黑、肢体麻木、面肌无力的病人呼叫救护车的很少。黄华说,脑中风起病急、发展快、致残率高、病死率高,早期给予有效的治疗极为重要,其黄金抢救时间在发病后3个小时内。如出现一过性头晕或眼前发黑等症状应想到可能是脑中风的前兆,要及时到医院检查,防止再次发生中风。
黄华说,缺血性脑中风多发生在睡眠或安静状态下,且在家中发生居多,给予适当、及时的家庭现场急救,对提高治愈率、减少致残率、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发现病人突然发病后应保持镇静,在诊断未明确时,不要急于用药,因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用药完全不同;不要让病人坐或站起,最好多人同时把病人平托到床上,头部略抬高;松开病人衣领,取出假牙,呕吐病人应将头部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堵塞气管而窒息;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缺血性中风的病人大多数神志清醒,要安慰病人,防止病人过度悲伤和焦虑不安;要及时呼叫救护车送医院救治,不要自驾车或坐出租车。
王龙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