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科技创新双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获批国字号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意义
我市启动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
喷洒农药 用上无人机
60名大学生成为我市首批 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志愿者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8114万人
村办企业牵手博士的背后
火炬计划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 年4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村办企业牵手博士的背后

作者:本报记者 王 言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企业负责人在为河南理工大学博士介绍生产情况。 本报记者 王正义 摄
 
   

  4月22日上午,马村区东孔建材有限公司负责人张迎军迎来了河南理工大学的几位博士。

  一见面,没有客套话,张迎军就把博士们领到样板房前:“这个产品强度没问题,密度却不好降下来,快帮俺看看这个问题咋解决?”

  “要想降低密度,就得在工艺和配方上做文章。”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朱建平博士出主意说,“要不你这混凝土剪力板墙的重量就降不下来,从运输到吊装成本都高,销售半径非常受影响。”

  随后,张迎军和博士们来到车间,就原料配比讨论起来。

  “走,再到俺村的两个老企业看看。你们一来,俺村发展可吃了定心丸了。”张迎军兴冲冲地带着大家来到市英利经贸有限公司和市东星炭电极有限公司,能源和动力工程系博士温小萍,就焙烧余热利用问题为企业作了指导。

  一同前来的马村区科技局局长韩俊意告诉记者,东孔建材和这两家企业都是待王街道东孔庄村的村办企业。说起这个村,可是大大有名。上个世纪90年代初,焦作市铝厂易地扩建占用了东孔庄村几百亩地,一次性补偿村里400万元。用这笔钱,东孔庄人先后建起了这两家企业,打造了“东星”品牌。东孔建材是该村今年新上的第三家企业。

  村办企业和高校博士咋恁熟络?

  韩俊意介绍,为了解决产学研对接这个“老大难”问题,去年5月,马村区政府与河南理工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将全区企业“打包”推荐,为企业和高校联手搭建平台。作为牵头部门,马村区科技局全力服务,有针对性地组织了校企对接座谈、企业参观河南理工大学实验室等活动。企业的技术难题得到解决,博士的知识得到实际运用,企业和高校的积极性都十分高涨。

  “大学的博士主动到俺这村办企业来,过去想都不敢想。”张迎军接过话茬,之前,企业遇到技术难题,也想过找专家,可去哪找、找谁,人家看不看上咱这村办企业,心里都没底,马村区政府搭了这个平台,区科技局千方百计服务博士和企业,不用企业操一点心,博士就主动来企业了,很多技术难题迎刃而解。你说,企业咋能不欢迎?

  “村办企业转型,太需要智力支持了!”市英利经贸有限公司负责人冯景瑞告诉记者,目前,村里的两家企业都面临着很大的环保压力,转型是必然,但很多转型中的技术难题没有攻克,企业很作难。同时,管理粗放、人才匮乏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管理提升和人员培训难题也摆在面前。“现在好了,区政府和河南理工大学结成了联盟,不仅帮助我们解决技术难题,还帮助我们加强管理和培训人才,我们对发展充满信心。”冯景瑞说。

  多次带领博士深入企业的机械学院教授刘志超说,每一个博士背后,都有一个河南理工大学强大的科研团队。企业的很多技术难题,涉及多个专业,一个博士解决不了,河南理工大学就会组织相关专业的博士组成技术团队。博士带着问题到企业,到生产现场和企业技术人员一点一点“抠”、一处一处“碰”,专业知识不再仅仅用于写论文,更是有了真正的用武之地。如今,越来越多的博士要求到企业一展身手!

  河南理工大学科技处技术科科长彭红星告诉记者,该校一年产生三四百个专利,而专利的转化率很低,大量的专利束之高阁。马村区和河南理工大学的战略合作,对于高校科研成果如何走出去是一个有益的尝试。经过近一年的合作,双方都认为合作不走空架子,实实在在,尤其是马村区科技局做了大量细致的沟通服务工作,这也是保证合作不流于形式的关键。河南理工大学也将以此为借鉴,探索与其他区域的产学研合作。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