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新和
“做医生,仅有好的医疗技术是不够的,还要有一颗呵护病人、善解病人心意的爱心。特别像我们从事治疗预防艾滋病这种特殊行业的医生,更要待病人如亲人,在做好医疗救助的同时,还要作好心理疏导和安慰,打消患者的顾虑。”唐振萍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作为解放区王褚街道卫生院预防保健科科长,她很少谈及如何用药品和医疗器械治疗病人,谈得更多的是怎样用爱心去温暖、安慰、疏导病人。
很多人谈“艾”色变。唐振萍2006年开始负责艾滋病预防和治疗工作,一干就是10年。10年来,她以爱心赢得患者的信任,以慈心与患者真心交流、不嫌不弃,被患者称为“爱心天使”。
一般来说,艾滋病患者在得知自己患上这种病后,往往有自暴自弃、低落焦虑、不愿与人接触等心态。唐振萍主动与他们握手,一次次与他们促膝长谈,像朋友或亲人一样安慰开导他们,定期询问他们的健康状况,指导用药。有一位女患者因生孩子输血不幸感染艾滋病,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她的丈夫整天借酒浇愁,并提出了离婚。唐振萍多次与其丈夫谈心,对他讲艾滋病常识,慢慢消除了他对艾滋病的恐惧心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夫妻俩重新和好。有一名重症患者来到医院时咳嗽、吐血,传染性很强,唐振萍没有嫌弃,将其扶进病房,陪他抽血化验,指导如何用药,并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他。这位患者有时会在半夜给她打电话,唐振萍都耐心与他沟通。经过长期的合理用药和心理沟通,这位患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态度有所改变,性格也变开朗了。
唐振萍把每一个患者的取药时间、用药情况都详细记在工作日志里,发现病人没有按时取药,她都会亲自把药送到家中。她的电话成了咨询热线,患者把她当成亲人,有什么心里话、疑虑会和她打电话沟通。她温和的话语和鼓励,让很多患者走出了失落、焦灼的心理阴影,重新树立了对生活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