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北京一地铁站内出现了首个反逼婚广告。其设计人米果希望能用“一平方米的面积”影响中国。但米果的妈妈一手给她众筹钱,一手戳着桌子,指责她大逆不道:“你做这种事情,小心被雷劈,过年时别让亲戚知道,会被骂死的!”(据《中国青年报》)
如果说,逼婚和反逼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其从“打响”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结果多是逼婚一方“战败”。原因很简单,逼婚是以爱的名义,父母逼到最后往往还是因为爱,从而顺从了子女的意愿。比如米果的妈妈,虽然逼女儿结婚,但在女儿反逼婚时,照样提供了经济支持。不甘心之下,指责一句“大逆不道”,还不忘再悠悠地附加一句“别让亲戚知道”!
在女儿的坚决面前,我们很容易就看清楚了妈妈逼婚的“纸老虎”性质。甚至,逼婚妈妈眼中的那分爱与柔情的流露,已经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感情。
在中国,特别是在爸爸妈妈的眼中,婚姻是家事。既然是家事,就该关起门来在家庭内部解决。妈妈逼婚,逼到孩子单位,或者砸了孩子店铺的事情,毕竟只是极端个案。也因此,反逼婚不应该被上升到社会层面,甚至公然在公共场所打反逼婚广告。地铁里打广告反逼婚,首先肯定有矫情之嫌。其次,其是对父母爱子女、为了子女好的误解。而被误解之后,妈妈满是爱意地说一句“小心被雷劈”,看似诅咒,实则不过是一个蕴含柔情与无奈的嗔怪,是一句无力的嘶吼。
逼婚,特别是比较强硬的逼婚,确实是不应该的。但反逼婚,特别是公开打广告反逼婚,其在挑战“剩女”等陈词滥调的同时,显然也误解与误会了父母的爱。特别是反逼婚广告看似是子女的无奈,实则是子女对父母苦口婆心不耐烦、无法做到与父母真诚沟通的表现。换言之,如果子女坦然、坦诚地告诉父母自己的想法,爱子女的父母是不至于五花大绑,将子女强行推进洞房的。
因此,莫再误读父母逼婚背后的爱,更不要不愿意与父母真诚沟通,而选择用打反逼婚广告的方式与他们“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