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金融之窗丨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加大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力度
赴革命老区参观学习
开展警示教育活动
图片新闻
举办青年座谈会
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工行焦作分行加大客户拓展力度
让熊孩子用 “家务+成绩”还债
脑中风能治好吗
“小心雷劈”是爱被误解后的嘶吼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 年4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日话题】
让熊孩子用 “家务+成绩”还债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据《温州都市报》报道,近日,12岁温州男孩小豪拿着妈妈的手机玩网游,为买装备竟偷刷9000多元。事后父母没有过多责骂孩子,为让孩子长记性,特意制定了一张“分期还款清单”:洗碗10元、煮饭5元、拖地20元、数学考试95分以上100元……通过运用这种方式,这几天孩子的表现确实好多了,帮妈妈干家务、写作业都很积极。小豪的父亲杨先生表示,让孩子通过劳动等方式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埋单,目的是让孩子明白钱来之不易。对此,你怎么看?

  【观点1+1】

  @芳心云天:孩子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错再错,不管是谁,犯了错就应该受到惩罚、为之付出代价。小豪的父母对待孩子所犯过错,并没有利用暴力辱骂来惩罚孩子,而是采取积极向上的“补过”方式对孩子施以处罚,真可谓用心良苦,极具人性化,且收到预期效果,这也是家教的一种尝试,值得借鉴。

  @三七锦:小豪拿着妈妈的手机玩网游,这件事本身已经反映出了家长对孩子监管的不到位,好在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希望家长能监督小豪把“还款计划”坚持到底,正确引导孩子面对错误,而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

  @胜平王大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坏孩子绝不是揍出来的。教育的真谛在于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希望更多的父母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这才是成风化人的王道!

  @乔木英杰:如此处理熊孩子着实是一个十分睿智并值得推广的做法。在现实生活中,每遇类似事情,许多家长采取的大多是打骂、训斥等极端方式,以期达到警示目的。殊不知,这种极端处理方式往往会收到事与愿违的效果,甚至还会更加刺激孩子产生故意对抗心理。

  @阿七若丹:让孩子用“家务+成绩”来为自己犯下的错埋单不失为一种不错的教育方式,但同时也要让孩子懂得,有些错误是无法用劳动和金钱来补偿的,避免孩子忽略错误的性质,这才是家庭教育的重点。

  @刚柔v:其实这两位家长犯了两个概念错误,即偷与借。明明孩子偷了家里的钱,家长却列了个有偿清还的单子。这在孩子心里就形成了钱是我借的而不是偷的、还了就得了的观念。久而久之当他在家里无法“借”了,他就会向别人“借”,甚至走向社会去“借”,其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江苏日月江南:让孩子通过家务劳动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埋单,出发点很好,但这种有偿劳动的方式,也可能让孩子缺少对父母的感恩意识,缺少为家庭做事的观念,很难想象一个在家中洗碗、拖地也要用钱奖励的孩子,将来能够承担赡养孝敬父母的责任。

  【下期话题】

  常回家看看

  见不得邻居一家三口其乐融融,从去年10月份开始,江苏南京70多岁的独居老人胡爷爷便屡屡报警举报,称邻居家造鸦片,为的是有人跟自己说说话。最近南京秦淮警方还接到一些奇葩警情,如报警称工资卡被儿子偷了等,而无一例外,这样的报警全都是独居老人干的,其动因就是因为太寂寞。虽然警情荒唐,背后的真相却让人心酸。为此,警方提醒广大市民,家里有老人的,一定要常回家看看,别伤了父母的心。对此,你怎么看?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人 本报记者 王建新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