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杜玲)今年3月至4月,市人大常委会组织执法检查组对市政府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检查组建议,要节约集约科学依法利用土地,坚持规划引领城市转型发展,走出一条以有限土地资源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通过听取汇报、实地检查,执法检查组成员了解我市土地资源的基本态势后,感到很吃惊。目前,我市人均耕地只有0.81亩,远低于全国人均1.4亩和全省人均1.21亩的水平,接近联合国规定的人均0.8亩的警戒线,特别是耕地补充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只有20多万亩。“人多地少,后备资源匮乏,耕地保护任务繁重,发展空间狭小。”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这样总结。
“今后,土地管和用的任务相当艰巨,保耕地红线和保障发展必须兼顾,破解这一难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节约集约、科学依法用地,推动用地方式转变。”针对今后的土地执法工作,参加执法检查的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代表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强化土地危机意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地宣传好土地管理工作,让大家充分认识当前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坚守耕地红线不放松,确保土地资源发挥最大效益,使依法用地、保护耕地成为全市人民的自觉行动。”一位执法检查组成员说。执法检查组建议,强力推进“五规合一”,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全市产业规划、城市规划、生态规划、区域公共服务规划相统一;突出土地利用总规的战略性、超前性、预见性,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保护耕地,另一方面要科学合理地留足建设用地空间,保证今年年底前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把目前全市关注的水系、交通道路等重点民生建设项目纳入规划调整范畴,加快用地报批和项目推进步伐,重点引导招商引资项目按照土地规划用途落地,让项目跟着规划转,而不是规划跟着项目调,确保依法依规用地。
执法检查组提出,市政府要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强化对全市耕地后备资源的统一管理,加强对黄、沁河滩涂等有限耕地后备资源的有序开发和利用,严禁将我市的补充耕地指标向市域外转卖,科学统筹、合理使用补充耕地指标,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留足空间。
“尽快解决23个项目遗留问题,提供项目用地保障。”执法检查组呼吁,针对大沙河治理和灵泉湖工程等5个水系项目,要尽快落实补充耕地指标,进一步加快用地报批进度,为水系建设创优土地环境;对黄河大道、南外环路等10个市政基础设施项目,要结合正在进行的土地利用总规调整、完善工作,积极组织报批材料,为市政项目建设提供土地支撑;对多氟多公司研发中心项目,温县、沁阳光伏发电项目等8个工业项目,要借助国家支持新能源建设的有关政策,加快组织报批进度,为工业发展提供用地保障。
对于原焦作电厂、焦煤集团所属部分工矿企业关停后的闲置土地,执法检查组建议,市政府要结合城市改造升级和企业转型发展,统筹安排,摸清底数,调查建档,创新思维,盘活土地资源;规划、国土等部门要高标准制订开发利用规划,积极发展城市旅游、服务业,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提升城市品位。
此外,针对当前我市批而未用土地面积较大的现状,执法检查组提出,要根据不同情况认真研究、分类解决。对于批而未供的土地,及时足额筹集支付征地补偿费用,明确供地时间,保证项目早落地、早建设、早见效;对于供而未用的土地,要督促用地单位尽快启动项目。因用地单位原因,造成土地闲置的,按规定征收土地闲置费;超过规定时间仍未动工的,坚决无偿收回土地,重新安排使用。同时,对完不成批而未用土地专项治理任务的县市区,停止除民生工程、重大项目用地外的用地报批。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