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四川达州八旬老人李某坐动车到成都看病,因只买到达州到营山的座票,老人在南充站被所坐座位的主人——一位女大学生请了起来,老人的女儿提出想挤着坐的请求被拒,之后一名中年男子为老人让了座,老人女儿说:“年轻人应该多学学。”座位主人委屈回道:“坐自己位置错了吗?”
(据《华西都市报》)
消息一出,旋即引发舆论热议。让是情,不让是理。都是掏钱买的票,没必要谴责。企图用大学生让座来“绑架”道德,其实也是一种不道德的表现。在笔者看来,大学生没错,花了钱买票坐自己的位置,不想被挤可以理解。须知,动车是定员定座的客车,票价包含了这些乘员的座位和基本权利,出现了站票的后果,责任在无座乘客本人和铁路方面,而不是让有座乘客为此埋单。换句话说,患病老人或家属,无权剥夺其他乘客的座位权利,更不该将“道德评价”演变成“道德绑架”。
“道德绑架”的实质是以道德为砝码,要挟个人或众人不得不做某些事。对于“道德绑架”,目前学界还没有统一标准,一般是指偏好于以圣人的道德标准在精神上“绑架”特定对象,让被“绑架”对象处于道德上极其不自由的境地。就拿这次动车挤座事件来说,老人和家属拿让座做道德裁判,在他们看来,凡是不按照这个标准做的人,就是不道德的。“道德绑架”之所以屡见不鲜,除去人的精神结构不谈,根源就是道德判断逻辑的混乱。正确的价值取向应该是这样:尊重你的让座,但同时也能理解你不让座的做法。
环视当下,“尊老爱幼”“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好善乐施”“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都是公众对于道德的评价和认可,但近年来发生的“彭宇案”“劫匪公共交通汽车上抢劫强奸无人反抗”“白血病大学生集体下跪”“冰桶挑战”“公交车让座纠纷”“人肉搜索”等事件,让我们不得不对道德的定义产生了另类看法。现实生活中,“道德绑架”的事并不少见,具体到这次动车挤座事件,道德固然要提倡和弘扬,但应该注意掌握好度,不能用道德“绑架”道德,将其视作义务来强制要求他人。在现代文明社会,倡导尊老、互助风尚,主动让座者固然应当得到人们的尊重,但同样也要尊重别人不让座的权利。也就是说,不想被挤坐未必就是不道德,也并非都是道德低下的人。
管窥动车挤座事件,道德理应是一种自觉,不能被强制,更不能演变成“变相索取”。在现代文明社会里,规则面前应该人人平等,老年人也不例外,这和漠视老弱病残是两码事。作为老人的子女给老人看病买动车票,理应事先作出周全考虑。当初为何不肯多花钱买全程坐票呢?动车与公交车有所不同,动车票是对号入座,乘客花钱买了票,有权决定愿不愿挤着坐。换句话说,早知道后半程没有座票,完全可以提前备好凳子或向乘务员求助,没必要非得跟年轻人挤着坐。毕竟,让座是一种道德,不代表就是一种绝对的义务。所以,年轻人不想被挤坐,别动辄就贴上“道德标签”,以一种道德去“绑架”另一种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