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市中医院急诊科采访时看到,一位老年患者躺在病床上痛苦地呻吟着,科主任张军锋将手中的银针扎在患者腹部的穴位上。不一会儿,患者的呻吟声渐渐消失,脸上痛苦的表情明显缓解。针灸结束后,张军锋又让这位患者服了一些中成药,然后嘱咐身边的护士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发展。
在医生办公室,张军锋告诉记者,这位患者的病在中医上属于“泄泻”范畴,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也就是老百姓说的拉肚子。
“不是一直有人说,急病还是看西医吗?中医在急诊方面有什么优势?”记者不解地问。张军锋笑着说:“中医在我国流传了数千年,积累了很多的急救理论和方法。比如,孙思邈发明的葱管导尿术,比法国人发明的橡皮管导尿术早了1200多年;还有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口对口吹气法,也早于西方的人工呼吸;宋慈在《洗冤录》中记载的生鸡蛋加白矾治砒霜中毒等,都是比较典型的急救方法。其实,在生活中常用的一些方法,也属于中医急救的范围。比如,采用刮痧疗法治中暑、掐人中治晕厥、在肚脐填盐艾灸治泄泻失水等。此外,中医上的嗅鼻、探吐、针刺、捏脊、熏洗、拔火罐等疗法,都经常在急救中用到。”
聊了一会儿,张军锋不放心,又来到观察室,看见患者的症状又减轻了许多后,就嘱咐他的家属带其回家休息,但是一定要注意按时服药,不能吃任何生冷食物,注意腹部保暖。之后,张军锋向记者介绍:“泄泻的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外因主要是感受六淫之邪,其中以寒湿暑热等原因引起的泄泻较为多见。其次为饮食所伤、七情不和,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导致脾胃功能失常而出现泄泻。内因则与脾虚关系最为密切,肝肾因素所引起的泄泻也多在脾虚的基础上产生。中医之所以在治疗急性泄泻方面有一定优势,主要还是针对病因辨证施治,对症用药。”
张军锋告诉记者,按照辨证分型,泄泻分为寒湿(风寒)、湿热(暑湿)、食滞肠胃、肝气乘脾、脾胃虚弱、肾阳虚衰六种症候。像刚才的那位患者,就属于食滞肠胃型泄泻,主要是腹痛肠鸣,粪便特别臭,泻后疼痛稍微减轻,还伴有院腹痞满、暧腐酸臭、不思饮食等症状。在治疗上,一般以服用保和丸为主,如果食滞严重,泻而不爽,也可以因势利导,用枳实导滞丸。寒湿(风寒)型的泄泻,在治疗上可用藿香正气散为主方,解表散寒、芳香化湿;湿热(暑湿)型的泄泻,在治疗上一般用葛根芩连汤清热利湿;肝气乘脾型的泄泻,在治疗上可用痛泻要方抑肝扶脾、理气止泻;脾胃虚弱型的泄泻,在治疗上可用参苓白术散来健脾益胃、助运止泻;肾阳虚衰型的泄泻,在治疗上可以用四神丸来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另外,还可以采用针灸疗法,取天枢、足三里、上巨虚等穴位,热证、实证用针刺;寒证、虚证用艾灸温针,有止泻作用。取下脘、大横、气海、足三里等穴位,加上拔火罐,可温肾健脾止泻,适用于虚寒泄泻。还有热敷疗法,即把粗盐在铁锅内急火炒燥,包布热敷脐部、腰背部,可温中止泻。刮痧疗法,取脊柱两侧顺刮,如胸闷、腹胀剧痛,可在胸腹部刮治,可消食导滞止泻,适用于伤食所致的泄泻。
最后,张军锋提醒,泄泻的各种症候有单一出现的、有合并出现的,也有相互转化的。所以,如果一旦出现急性泄泻,在没有弄清病因之前,最好还是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就诊,不要擅自在家中服药,以免耽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