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 光绪仿乾隆款采莲棒槌瓷瓶,清代,高60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15厘米。这种瓶式因外形轮廓类似民间妇女们浆洗衣服使用的棒槌形状而得名。康熙棒槌瓶有方、圆两种样式。圆棒槌瓶为盘口,短颈,圆折肩,筒形长腹,圈足,底部多为平切式二层台;器形大小粗细不同,体型大的高度能在70厘米左右,小的也就10厘米左右,早期器形较为粗矮,中期以后则逐渐细长。方棒槌瓶为撇口,短颈,平肩微折呈四方直筒形,长腹上宽下窄,底为方形宽足,凹底施釉;整体造型呈现为上圆下方式,即口颈部为圆形、肩腹部为方形。
图② 折枝牡丹纹剔花瓷缸,宋代,高24.4厘米,口径20.3厘米,底径18.5厘米。子母口,内折沿,筒腹,矮圈足。胎呈灰褐色,内外施釉。器表采用剔花与彩绘相结合的装饰手法,腹部主题纹饰为三组花瓣形开光图案,内用黑色、黄褐色绘折枝牡丹纹,空白部分用剔刻卷草纹填补,口沿下部及腹底部分别剔刻几何纹一周。此罐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纹饰线条流畅,简练生动。
图③ 酱釉白花盒,宋代,通高4厘米,子口径5.9厘米,底径4厘米。盖与器作子母口扣合,吻合严密,盖口较直,盖面平整,矮圈足,底足露胎,胎体坚致,颗粒较粗。器内施白釉,釉色白润。器外施酱釉,盖面中部装饰白色花卉纹。线条流畅简练,绘画精美,寥寥数笔,花朵跃然而出,立体感较强。此盒构思巧妙,器型规整,小巧玲珑。酱釉白花器在当阳峪瓷窖发现较少,此盒应为当阳峪窑较为罕见珍贵的一件器物。
图④ 龙泉窑豆青釉罐,元代,高23.7厘米,口径23.9厘米,底径20.2厘米。直口,矮颈,丰肩,鼓腹下收,圈足,胎体厚重,内外施豆青色釉,釉色纯正莹润。口沿下饰弦纹一周,腹部饰枇杷、菊花、茶花、石榴、荷花、莲花等六组折枝花卉纹,每组纹饰间以“川”字纹相间,胫部饰蕉叶纹一周。此罐器型硕大,稳重端庄,纹饰线条流畅,具有浅浮雕的效果,应为龙泉窑豆青釉瓷器的典型代表。
(本栏目图文均由市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