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 军
见习记者 焦 娇
5月3日,阳光普照,在一处住宅小区门口,记者见到了我市著名书画篆刻家王洛平,他身着一件橘红色的中式短褂,笑吟吟地向记者走来,令人心生一抹暖意。走进他的家中,中式复古的装修风格映入记者眼帘,墙上的砖雕、木雕,墙角摆放的根雕,朝阳的客厅内沐浴着阳光的菖蒲……在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屋子内,燃上一炷清香,冲上两杯香茶,记者对王洛平的采访就这么开始了。
王洛平,1968年生于焦作,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学院,是省国画家协会会员、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市怀州国画院副院长、市山水画研究会常务理事、山阳印社副秘书长,也是焦作师专美术学院的教师。
王洛平的艺术情结源于童年,受父亲熏陶,耳濡目染地爱上了书法。
中学时,王洛平偶然在父亲的储物匣内见到一方铸铁龟钮套印,被其独特的造型和古朴的印文吸引了,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篆刻。于是,一块青田石章料,加上一本篆书字典,刻有王洛平三个字的一方独一无二的印章就这么诞生了。30多年后的今天,王洛平感叹,很多事情都是缘分使然,书法和篆刻都是如此。
待到上大学时,王洛平在老师的建议下,修了国画专业。毕业后,他就到学校教书育人,素描、色彩、书法、国画、篆刻,他什么都教。“我一直认为,教师本身对艺术的实践和感悟以及个人的文化素养,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这种影响可能比平时的课堂教学更大。”王洛平说。
2003年,王洛平到中国书法家协会高级研修班进修。“跟着沈鹏、李刚田、聂成文等众多书法篆刻大家学习,我发现要学的根本就不是技法了,而是对艺术更高层次的全新认识。”王洛平说。学好书法至关重要,它是国画与篆刻的基础,书法不单纯是写字,而应从道的高度出发,来表达书写者内心真实的情感,能打动人心的才是真正的艺术。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由唐代画家张璪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讲的是只有将自然感受和现实感悟与心灵融合才能升华为艺术。外出写生则是师造化的最佳途径,王洛平深深明白这一点,在记者采访之前,他刚从江西婺源写生回来,而这也只是他写生与考察生涯的一角。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山西、陕西、安徽、江西、四川、湖南、贵州……“我要‘搜尽奇峰打草稿’,北方的山水粗犷、雄壮,南方的山水纤巧、秀美,在画中也会有不同的体现,只有以自然为师、以传统为宗才能画出最生动的画。”
“一个成功的书画家必然是一个学者,而不仅仅是一个匠人。”这是王洛平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认为,书画艺术的门槛很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书画爱好者,但想要成为书法家、画家,不仅需要一点天赋,还需要有传统文化作为支撑,要从传统文化的高度去理解书画艺术,只有学养丰富了,眼界提高了,视野开阔了,认识才会提升,书画水平也才会有飞跃,这即是“字外功夫、画外功夫”。
由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王洛平开始写诗,借以抒发内心,也为更好地了解历史、体悟传统文化,成就真正的艺术。“诗书画印本是一体,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说着,他拿出手机,翻出了之前到陕西考察途中写的一首诗让记者看:潼关漫漫夜深深,古来烽烟多少回,莫叹秦皇汉武远,孤星独悬倦鸟归。读着他写的诗,记者眼前仿佛出现了潼关和倦鸟,也对他的艺术观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04年,王洛平的篆刻作品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教学成果展并获优秀奖;同年,他的书法作品荣获庆祝建国55周年全国书画大赛银奖;2009年,他的山水画《秋树高岩》荣获河南省第十三届美术新人新作展优秀奖;2014年,他的山水画《翠林幽居图》被焦作市博物馆永久收藏……然而经历过繁华的王洛平却渐渐沉下心来,不以誉喜、不以毁怒、不忘初心,辛勤耕耘在诗书画印之中,生活得恬淡闲适。
图为王洛平。 本报记者 王正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