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调查”显示,2016年4月库存预警指数为57.9%,比3月份下降了1个百分点,库存预警指数连续8个月处于警戒线以上。众多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汽车产能扩张过快,需要有别于传统线下的新渠道消化增量,汽车电商或是一个较好的突破口。同时,推出热门车型来提升销量,或是另外一个破局点。
去年下半年以来,去库存似乎成了众多4S店摆脱不掉的一个命题。为了去除库存,不少4S店纷纷推出特价促销活动,然而习惯了营销套路的消费者似乎并不太买账,除了一些SUV车型,不少品牌的冷门车型销售依旧低迷,难以依靠低价扭转销售不利的劣势。
为了消化库存,厂商们可谓绞尽脑汁。不少厂商与电商联合开展网上营销活动,寄望于拓展销售渠道,提升销售业绩。某些品牌还推出电商专供版车型,采取低价专供的形式,期望打破冷门车型销售乏力的魔咒。然而,从实际销售情况看,推出专供版车型虽然对提升销量有所帮助,但依然没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销售贡献率并不太明显。
其实,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冷门车型销量不佳,是因为其市场口碑不佳,而并非销售渠道的问题。如果产品性能得不到改善,甚至某些电商专供版车型还进行了减排,走低价路线,就更难起到提升口碑、促进消费的作用。毕竟,随着消费理念的日益成熟,人们对汽车的综合品质越来越重视,对耐用性、稳定性、美观性、配置丰富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不再像最初那样仅仅着眼于价格这一点。
笔者在采访中曾遇到过一些不同的情况,某自主品牌4S店自一款大热车型上市后,几乎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往往是新车一到店就会迅速被订购一空。而另一家4S店虽然并无大卖车型,但产品品质位居中流,且营销、管控策略得当,店内库存压力并不太大。
由此可见,产品力依然是决定去除库存压力的决定性因素。产品力高,市场口碑好,经营管控得法,营销举措得当,4S店的去库存压力就能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而那些长期冷门的车型,即便营销手段花样百出,即便搭上最接地气的电商平台,最终仍然难以扭转产品力不足带来的根本性劣势,因此也永远成为不了热车、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