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展示我市古代瓷器文明,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日前,市博物馆推出了《窑火神工——焦作馆藏瓷器精品展》。展览期间,一幅带有“焦家”二字的瓷盘图片引起了一些市民和专家的浓厚兴趣。
关于“焦作”地名的由来,有多种说法,有“煤业作坊”“焦家作坊”说等。去年底,省文物局副局长孙英民等在当阳峪窑考察时,听说焦作与当阳峪窑有关的说法后很感兴趣,希望我市文物部门进行考证。近几个月来,我市文物部门经过多方考证,认为焦作的名字来源与“焦家作坊”密切相关。
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市文物研究所所长韩长松说,焦作位于中原腹地,黄河之滨,太行脚下。焦作市原为自然村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发现了煤炭。1898年,英商福公司在这里进行较大规模的机械化煤炭开采,集聚了一批产业工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产、生活区域,成为焦作的雏形。
韩长松说,据字意分析,焦作的“作”当取于作坊之意。古代各种手工业都称为作坊。考证中,据东焦作人世代相传,该村曾住有焦姓,并在村里开办了作坊,所以“焦家作坊”后简称为焦作。同时,从焦作附近的村名来看,诸如上白作、下白作、南靳作、北靳作、马作、李贵作、耿作等,都是当时以姓氏取名的,而古代以姓氏命名的作坊也是很普遍的。
宋、金、元时期,焦作的陶瓷业空前辉煌,又以当阳峪窑为代表。市政协委员、市收藏家协会主席刘宝林对焦作当阳峪窑颇有研究,也赞同“焦家作坊”的说法。
刘宝林说,焦作位于太行山南麓,蕴藏着大量制作陶瓷所需的黏土,地势北高南低,建窑条件优越。焦作不但有煤城之称,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煤炭资源,而且水资源丰富,隋唐大运河、黄河、沙河、沁河、济河皆汇于此。丰富的煤炭、黏土、水资源、便利的交通、厚重的人文历史,成就了这一拥有数百座窑场、上千家陶瓷生产作坊的当阳峪窑群。这些资源是陶瓷生产加工制作及文化内涵的客观要件,而这些要件是中国同一时期大多地区的窑场所不具备的。据了解,现存的当阳峪窑神碑,是全国仅存的三个宋代窑神碑之一,碑文记载当阳峪瓷场“埏埴者百余家,资养者万余户”,说明当时当阳峪瓷窑业盛况空前。据考古出土的瓷器、漆器、陶器的背面,也多有姓氏的记号。带有“焦家”二字的瓷盘,是2003年11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当阳峪遗址进行较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发现的,目前保存在省博物馆,这有力地说明焦作与“焦家作坊”息息相关。
焦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焦作市文化馆馆长王波说,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申报时,该中心把带有“焦家”二字的瓷盘图片作为一个重要资料写进其中,并得到了专家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