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仕智
本报通讯员 许来伟
编者按 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中站区委、区政府近年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绿色中站”的实践中,把山区脱贫的难点作为重点,高点定位,精准发力,开辟了一条交通先行、绿色发展、消除贫困、奔向小康的山区扶贫新路。该区的探索与实践值得学习和借鉴。
绿色是生机勃发、昂扬向上、生态良好的象征。
“绿色天路”是中站区委、区政府以战略眼光和全局视野,从全面建设小康、“绿色中站”和生态休闲产业区的高度,把打造县、乡、村三级山区路网作为扶贫攻坚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打通了山里人通达小康的“最后一公里”,走出了一条交通先行、绿色发展、精准发力、消除贫困的希望之路。
精准定位,劈山开路破瓶颈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多年实践得出的一条成功经验和鲜明共识。构建山区三级路网,筑牢扶贫攻坚基础,实现绿色产业崛起,是中站区秉持五大发展理念,着眼“山水焦作”“绿色中站”建设大局,作出的最符合区情民意的战略抉择。
一户不能少,全面奔小康,重点在山区,难点在山区。中站北部山区有72平方公里,占全区地域面积的二分之一,10个扶贫开发重点村、31个特困自然村、0.769万贫困人口,就广泛分布在这里,其中大部分村是省级贫困村。
没有山区的小康,就没有中站区的小康。
中站北部山区峰峦叠嶂,林木茂盛,风景如画,生态良好,被誉为城市“后花园”和“天然氧吧”,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是绿色发展的“富矿”。
守着“绿色银行”的山里人,为什么到今天还戴着贫穷的帽子?行路难是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县、乡干线数量少、路面窄、弯道多,坑洼不平,老化失修,特别是通向村组的“最后一公里”欠账最多。赵庄村9个自然村没有一条像样的出村路,丰收的山货要挑到山下去卖。王掌河村是一个自然村,乡亲们去村委会办事,要爬山越岭走2个多小时。
劈山开路破瓶颈,脱贫致富奔小康,成了中站区的必然选择。2013年,中站区委、区政府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为山区脱贫奔小康量身定制了“交通先行,绿色发展,建设生态休闲区”的发展路径。
作为劈山开路的先锋,中站区交通系统的干部职工挑起了破瓶颈的重任。他们不辱使命,不畏艰难,从2013年起,紧紧抓住“河南省道路交通三年行动计划”的机遇期,以强烈的责任和担当意识,打响了山区三级路网建设的攻坚战。
路网建设,重在规划。中站区在山区交通规划中,以打基础、谋长远的战略视野,把山区路网规划与建设“山水焦作”“绿色中站”相衔接,与扶贫攻坚、产业培育、绿色发展、环境保护相融合,通盘考虑,统筹规划,高标准制订了中站区山区三级路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大手笔绘制了“县乡道大循环、乡村道次循环、村组道相贯连”的三级路网建设蓝图,把条条干线、支线、“毛细血管”延伸到每一个自然村组、每一个生态休闲项目区和每一个风景旅游区,编织了一个覆盖山区72平方公里的三级路网体系。
为了作好路网规划,中站交通人爬山越岭,披荆斩棘,头顶星星出门,身披月色回家,用脚步丈量了北山的沟沟坎坎,先后科学规划了18公里中冰线改建、10公里许官线改造、9公里麦秸河到北业村红叶大道、7公里北业村到葫芦寺旅游干线、30公里村村通等一大批三级路网建设重点项目。
修路需要钱,靠吃财政不行,靠群众集资更不行。为筹措修路资金,中站交通人拿着规划项目,跑郑州,进北京,说尽好话,费尽周折,4年来,先后向国家、省、市争取山区道路建设资金6000多万元,破解了修路缺钱的难题。
工程质量重如山。为了干好每一项工程,中站交通人披星戴月,斗严寒、战酷暑,“五+二”“白+黑”,劈山开路,一丝不苟,严把工程质量关,不让一米路毁在自己手上,用鲜血和汗水换来了一条条高标准公路。中站区交通运输局局长张尚军在道路施工阶段,每天都奋战在施工一线,一次不慎扭伤,脚脖子肿得碗口粗仍坚持在施工现场办公。该局工程计划科副科长李小江,孩子发高烧住院3天,他都顾不上照看一会儿。一条条山区道路都留下了中站交通人的心血和汗水,记录了他们的责任与担当。
在发展山区大交通的合唱中,中站区、乡两级政府也高度重视,每年都拿出一定财力支持道路建设。区政府还积极整合交通、土地等部门的资金修建道路。各村组干部出钱出力,组织带领群众劈山、填沟、扩宽路基,打通出村的道路。多年来,全区投资上亿元,先后改造、新修山区干线公路50多公里,村组支线道路30多公里。今年,该区还将投入2500多万元,修建孤山湖景区、北业到葫芦寺2条旅游干线和14条村组道路。
精准施策,绿色发展助脱贫
把山区路网建设与绿色发展、精准扶贫统筹布局,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这是中站区交通优先扶贫攻坚的最大亮点。近年来,中站区按照绿色发展的总基调,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合力攻坚,发展经济,使广大山区群众告别了贫穷,走上了富裕之路。
从麦秸河村到北业村,有一条长9公里、宽6.5米、总投资1500万元修建的高标准交通干线,赵庄村的9个自然村、一大批生态休闲项目,像一串串珍珠镶嵌在这条看风景、富群众的绿色大道上。与这条道路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的闲庭客、高窑河生态休闲度假区等已经初具规模,一些宾馆、饭店、农家乐已经开张营业。高窑河度假山庄就修建在这条路南侧的山腰上,能同时接待上百人就餐的梯级餐厅,错落有致地布点在山腰间。山庄老板刘爱琴的妹妹说:“一到节假日,来自焦作、郑州、晋城、新乡的游客络绎不绝,吃绿色食品,赏天然美景。”
高窑河村村民杨井兰说:“道路修通了,公交车开进来了,旅游车也多了,群众致富的门路更多了,山里的红薯、粉条、小米、瓜果都值钱了。我在路边摆摊卖土特产,一年就能挣不少钱。”
一路通,百业兴。龙翔街道赵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理军说,赵庄村是省级贫困村,175户500多口人分散在9个自然村。通路、通水以后,村里利用科技扶贫资金,引导群众种植小杂果、油用牡丹3000亩,绿化荒山荒坡5000亩,还扶持群众在路边开办农家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使许多群众走上了致富路。自从有了路,赵庄村周边还成了画家、摄影爱好者临摹写生、拍照的好去处,村民种的核桃、柿子、桃、杏、梨和五谷杂粮,不用下山就被四面八方来的游客买走了。绿色发展使赵庄村有120户人家实现了脱贫,不少家户还翻盖了新房,明年赵庄村就能摘掉贫困村帽子。
在中站山区,像赵庄村依托交通优势,因村、因户施策,发展绿色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村组还有很多。
许河村有500口人、4个自然村。该村利用交通便利、土肥水美的优势,精准施策,建起了矿泉水厂,开办8家农家乐,种植核桃、柿子、油桃300亩,养猪上千头,去年还种植大樱桃150亩,全村169户,家家都有“绿色银行”。该村党支部书记毋续海信心满满地说:“这两年,俺村人的果园收入、打工收入、土特产收入大幅增加,明年全村实现脱贫没有问题。”
栗井村是一个省级贫困村,但这里生态良好风景美,是养老养生的好地方。7.8公里长的水泥路通到这里后,该村在区、街道和帮扶工作队的指导下,招商引资上项目,建起了可容纳上百人的栗井村老年度假村,村边还建成了山水如画、功能齐全的龙洞山庄,家家户户栽种的小杂果园变成采摘园。精准施策,增加了就业岗位,提升了农产品价格,农民收入大幅增加。村民王新房种了2亩杏树,游客采摘1公斤卖10元钱,一年收入上万元,加上媳妇和孩子在家门口打工的收入,一年收入5万多元。栗井村村委会主任张末尾说:“全村很多人家都实现了脱贫。”
周窑村也是省级贫困村,有123户人家,500亩果园。6.5米宽的水泥路修到这里后,村里连续举办了两届“白沙杏采摘节”。白沙杏由过去挑到山外卖2元1公斤,提高到现在每公斤8元,村里很多人靠“绿色银行”实现了脱贫致富。富裕后的周窑村人,有的在村里盖新房,有的在城里买新房,去年全村新购轿车、面包车就多达20辆。
精准发力,做大旅游谋长远
脱贫致富后的山区,如何实现永续发展?做大旅游产业、发展山区经济、打造生态休闲产业区是中站区交通先行、扶贫攻坚的明确抉择。
中站区在山区路网规划建设中,坚持把山区大交通、大旅游、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谋划和建设,把每一条交通干线、支线都打造成风格不一的旅游精品线,引领带动沿线村落加入到大旅游、大发展中来,实现产业兴、经济强、农民富,永续发展。
在中站山区采访,记者看到很多旅游专线。有依托太行第四专区、焦作市委旧址等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的红色旅游专线,有以红砂岭度假区、栗井生态园、龙洞山庄为代表的健康养生、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专线,还有以运动度假、摄影绘画创作基地等项目为代表的旅游专线。为了做大旅游支柱产业,该区依托山区路网,规划建设了龙翔山国际山水生态旅游度假区,项目建成后年可接待500万人次。如今,一个集休闲、度假、养生、健身于一体的太行山养生区正悄然形成,休闲度假、旅游观光渐成气候。大批山里人在旅游产业这棵大树下,浇水施肥,收获果实。
这是一条连接中站各红色景点的旅游线路。不久前,记者在该区交通部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重走了这条缅怀革命英烈的红色路。红色革命游从许衡街道李封村的二郎庙出发,这里是焦作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精神的发源地,下山后可来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麻掌惨案”纪念地。沿许官线驱车西行来到许河村,驱车北上再到“太行八英”所在村庄——赵庄。而后到十二会村,这里曾是中共焦作市委的所在地。如今,这条红色旅游线路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中站深山区的孤山湖水库,一条通达这里的高标准公路即将动工兴建,一个占地55平方公里、计划投资10亿元、预计3年建成的龙翔山国际山水养生旅游度假区建设正酣。这是中站区为做强旅游支柱产业、实现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该项目以孤山水源地项目为主体,以南太行山水为依托,以新奇特体验、清静修养生、休闲式观光、悠然式度假为主题,开发成兼具自然山水美景、精品配套服务、缤纷高端体验的现代化康体养生和休闲度假旅游基地。我们可以坚信,不久的将来,河南旅游业、山水焦作创新型可持续发展新地标就会在这里诞生。
如今,中站区太行山农光旅科技示范园等一批好项目都在紧张施工或运作中,不久就会揭开神秘的面纱,一个大旅游的格局就会形成。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上接一版③)“五+二”“白+黑”,劈山开路,一丝不苟,严把工程质量关,不让一米路毁在自己手上,用鲜血和汗水换来了一条条高标准公路。中站区交通运输局局长张尚军在道路施工阶段,每天都奋战在施工一线,一次不慎扭伤,脚脖子肿得碗口粗仍坚持在施工现场办公。该局工程计划科副科长李小江,孩子发高烧住院3天,他都顾不上照看一会儿。一条条山区道路都留下了中站交通人的心血和汗水,记录了他们的责任与担当。
在发展山区大交通的合唱中,中站区、乡两级政府也高度重视,每年都拿出一定财力支持道路建设。区政府还积极整合交通、土地等部门的资金修建道路。各村组干部出钱出力,组织带领群众劈山、填沟、扩宽路基,打通出村的道路。多年来,全区投资上亿元,先后改造、新修山区干线公路50多公里,村组支线道路30多公里。今年,该区还将投入2500多万元,修建孤山湖景区、北业到葫芦寺2条旅游干线和14条村组道路。
精准施策,绿色发展助脱贫
把山区路网建设与绿色发展、精准扶贫统筹布局,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这是中站区交通优先扶贫攻坚的最大亮点。近年来,中站区按照绿色发展的总基调,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合力攻坚,发展经济,使广大山区群众告别了贫穷,走上了富裕之路。
从麦秸河村到北业村,有一条长9公里、宽6.5米、总投资1500万元修建的高标准交通干线,赵庄村的9个自然村、一大批生态休闲项目,像一串串珍珠镶嵌在这条看风景、富群众的绿色大道上。与这条道路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的闲庭客、高窑河生态休闲度假区等已经初具规模,一些宾馆、饭店、农家乐已经开张营业。高窑河度假山庄就修建在这条路南侧的山腰上,能同时接待上百人就餐的梯级餐厅,错落有致地布点在山腰间。山庄老板刘爱琴的妹妹说:“一到节假日,来自焦作、郑州、晋城、新乡的游客络绎不绝,吃绿色食品,赏天然美景。”
高窑河村村民杨井兰说:“道路修通了,公交车开进来了,旅游车也多了,群众致富的门路更多了,山里的红薯、粉条、小米、瓜果都值钱了。我在路边摆摊卖土特产,一年就能挣不少钱。”
一路通,百业兴。龙翔街道赵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理军说,赵庄村是省级贫困村,175户500多口人分散在9个自然村。通路、通水以后,村里利用科技扶贫资金,引导群众种植小杂果、油用牡丹3000亩,绿化荒山荒坡5000亩,还扶持群众在路边开办农家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使许多群众走上了致富路。自从有了路,赵庄村周边还成了画家、摄影爱好者临摹写生、拍照的好去处,村民种的核桃、柿子、桃、杏、梨和五谷杂粮,不用下山就被四面八方来的游客买走了。绿色发展使赵庄村有120户人家实现了脱贫,不少家户还翻盖了新房,明年赵庄村就能摘掉贫困村帽子。
在中站山区,像赵庄村依托交通优势,因村、因户施策,发展绿色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村组还有很多。
许河村有500口人、4个自然村。该村利用交通便利、土肥水美的优势,精准施策,建起了矿泉水厂,开办8家农家乐,种植核桃、柿子、油桃300亩,养猪上千头,去年还种植大樱桃150亩,全村169户,家家都有“绿色银行”。该村党支部书记毋续海信心满满地说:“这两年,俺村人的果园收入、打工收入、土特产收入大幅增加,明年全村实现脱贫没有问题。”
栗井村是一个省级贫困村,但这里生态良好风景美,是养老养生的好地方。7.8公里长的水泥路通到这里后,该村在区、街道和帮扶工作队的指导下,招商引资上项目,建起了可容纳上百人的栗井村老年度假村,村边还建成了山水如画、功能齐全的龙洞山庄,家家户户栽种的小杂果园变成采摘园。精准施策,增加了就业岗位,提升了农产品价格,农民收入大幅增加。村民王新房种了2亩杏树,游客采摘1公斤卖10元钱,一年收入上万元,加上媳妇和孩子在家门口打工的收入,一年收入5万多元。栗井村村委会主任张末尾说:“全村很多人家都实现了脱贫。”
周窑村也是省级贫困村,有123户人家,500亩果园。6.5米宽的水泥路修到这里后,村里连续举办了两届“白沙杏采摘节”。白沙杏由过去挑到山外卖2元1公斤,提高到现在每公斤8元,村里很多人靠“绿色银行”实现了脱贫致富。富裕后的周窑村人,有的在村里盖新房,有的在城里买新房,去年全村新购轿车、面包车就多达20辆。
精准发力,做大旅游谋长远
脱贫致富后的山区,如何实现永续发展?做大旅游产业、发展山区经济、打造生态休闲产业区是中站区交通先行、扶贫攻坚的明确抉择。
中站区在山区路网规划建设中,坚持把山区大交通、大旅游、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谋划和建设,把每一条交通干线、支线都打造成风格不一的旅游精品线,引领带动沿线村落加入到大旅游、大发展中来,实现产业兴、经济强、农民富,永续发展。
在中站山区采访,记者看到很多旅游专线。有依托太行第四专区、焦作市委旧址等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的红色旅游专线,有以红砂岭度假区、栗井生态园、龙洞山庄为代表的健康养生、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专线,还有以运动度假、摄影绘画创作基地等项目为代表的旅游专线。为了做大旅游支柱产业,该区依托山区路网,规划建设了龙翔山国际山水生态旅游度假区,项目建成后年可接待500万人次。如今,一个集休闲、度假、养生、健身于一体的太行山养生区正悄然形成,休闲度假、旅游观光渐成气候。大批山里人在旅游产业这棵大树下,浇水施肥,收获果实。
这是一条连接中站各红色景点的旅游线路。不久前,记者在该区交通部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重走了这条缅怀革命英烈的红色路。红色革命游从许衡街道李封村的二郎庙出发,这里是焦作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精神的发源地,下山后可来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麻掌惨案”纪念地。沿许官线驱车西行来到许河村,驱车北上再到“太行八英”所在村庄——赵庄。而后到十二会村,这里曾是中共焦作市委的所在地。如今,这条红色旅游线路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中站深山区的孤山湖水库,一条通达这里的高标准公路即将动工兴建,一个占地55平方公里、计划投资10亿元、预计3年建成的龙翔山国际山水养生旅游度假区建设正酣。这是中站区为做强旅游支柱产业、实现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该项目以孤山水源地项目为主体,以南太行山水为依托,以新奇特体验、清静修养生、休闲式观光、悠然式度假为主题,开发成兼具自然山水美景、精品配套服务、缤纷高端体验的现代化康体养生和休闲度假旅游基地。我们可以坚信,不久的将来,河南旅游业、山水焦作创新型可持续发展新地标就会在这里诞生。
如今,中站区太行山农光旅科技示范园等一批好项目都在紧张施工或运作中,不久就会揭开神秘的面纱,一个大旅游的格局就会形成。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