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以来,记者多次探访修武县西村乡长岭村这个中国传统村落。这里有着错落有致的石头房、古树老井石磨,处处散发着原始、古朴的韵味。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长岭村姬姓为村中大姓,这与焦作市解放区上白作村十分相似,两村相距数十公里,这其中有何渊源?
带着这个疑问,记者先后走访了这两个村的多位老年人,查阅了清代道光年间的《修武县志》和上白作姬姓族人保存的《姬氏家谱》,一探究竟。
上白作村,位于焦作市区西北。据《姬氏家谱》记载,上白作村姬姓为元圣周公后裔。元圣周公姬旦为一世,长子伯禽为二世,传至六十七世姬复始生二子,长子姬成族,次子姬兴让。山西学道刘作哲奉旨访求周公裔孙,因六十八世姬成族为长子,洪熙元年(1425年)遂被封为博士保送至陕西咸阳守元圣文宪王周公墓庙。次子姬兴让,则奉命由山西高平迁居河南修武,初居于下秦村(即今王褚村),因屡遭山洪,又移居上秦村(即今上白作村)。
长岭村,位于焦青公路北段向东走四五公里水泥路到头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原名为长脚岭,后改为长岭村。长岭村文化积淀深厚,如怀梆艺术,从清代到民国,从沁河北到南太行山一带,颇有名气。到19世纪70年代,该村还有300多人,目前人口不到百人,多为老年人,年轻人大多数在山下居住。
据我市多年研究姬姓文化的姬智等介绍,长岭村姬姓与上白作村姬姓,原是山西高平的兄弟。姬兴让自洪熙元年(1425年)迁居上白作村,生四子,即容寿、容福、容康、容宁,《姬氏家谱》即以此分为四门。二门传到七十二世姬朝用为太学生,姬朝用次子姬滂娶郑府繁昌王女儿为妻,当地人误传为“驸马”,实为“郡马”。此时,山西高平的本家人因在深山区居住不方便,就来投奔姬滂。姬滂念其是本家人,便将其长脚岭的跑马场及附近大片土地让本家人居住、生活。至今,长岭村姬姓的世系与上白作村姬姓的世系相同,但辈分名准不一致。上白作村姬姓和全国大多数姬姓一样,辈分是按照康熙皇帝为周公嫡系后裔姬姓等赐的行辈二十字“枝兴衍崇绪,隆茂庆脉长;广生忠厚嗣,永远员正方”起名。
目前,这种历史渊源也只有六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略知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