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 军
见习记者 焦 娇
眼前的这位男子,装扮简约,儒雅谦和,说起话来神采飞扬,脸上透着阅尽一切的淡定和从容。说到精彩之处,还会边哼伴奏曲边演示舞蹈动作,他就是皇甫宜攀。5月17日,在皇甫宜攀的办公室,记者见到了他。
皇甫宜攀,焦作市博爱县金城乡张茹集村人,是省舞蹈家协会理事、省编导学会常务理事、省舞蹈学科带头人、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也是市职业技术学校舞蹈专业的老师。
上世纪90年代,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最快乐的时候就是看大戏了,皇甫宜攀也不例外。每逢村里请戏班子来唱戏,戏台前总有他的身影,没有座位他就蹲着,有时一蹲就是几个小时,腿麻了都不愿起身。“其实,当时最吸引我的不是戏曲表演者的唱腔、身段,而是他们的动作,那时候还不知道这动作就是传统武术和舞蹈的结合体。”
在皇甫宜攀11岁那年,博爱艺校的招生广告贴到了张茹集村。在看到招生广告后,他毫不犹豫地报考了。进入博爱艺校后,皇甫宜攀度过了他一生中最艰苦也是最充实的3年。无论春夏秋冬,还是严寒酷暑,他每天5时起床接受专业训练,还有4小时的专业训练课、3小时的专业理论课及4小时的自练时间,唱念做打,一招一式都不马虎。“只有成绩优异的学生才能进入县青年团。”皇甫宜攀说,“就算再累、再疼,我也不能放弃。”
1984年,皇甫宜攀如愿进入县青年团。本以为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但随着时间推移,皇甫宜攀发现,不管是戏曲表演形式,还是团里的氛围,都与其想象得相差甚远。“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难道就是这样过每一天吗?”皇甫宜攀一直在问自己,始终没有找到答案。终于,在上海京剧院青年团来博爱的演出中,他找到了答案。“他们在戏曲中融入了新的表演形式,除了戏曲程式化的传统动作之外,还有更具东方美感古典舞的神韵,不仅符合戏曲舞台上刻画人物的需要,还提高了观众审美的品位。”就这样,舞蹈在皇甫宜攀心中悄悄扎下了根。
于是,皇甫宜攀决定继续学习,报考焦作艺校。1991年,在3个月没日没夜的准备后,他以专业课和文化课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焦作艺校表演专业。“那个时候想学舞蹈,可是学校只有表演和伴奏两个专业,我就只能私下学习了。”皇甫宜攀表示,舞蹈与戏曲相比,更能释放个性,也更有魅力。
1992年,在河南省第二届音乐舞蹈大赛上,皇甫宜攀的舞蹈《花车情》获得银奖,这是他得到的第一个奖项。此后,他把学习的重心转移到舞蹈表演上。1994年毕业后,皇甫宜攀留校任教。
也许是意识到舞蹈未来的发展潜力,焦作艺校领导决定设置舞蹈专业,但谁来任教呢?皇甫宜攀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年轻,又有表演功底。对皇甫宜攀来说,戏曲表演和舞蹈表演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选择舞蹈,就意味着一切都要重新开始。面对领导的殷切期望和焦作舞蹈事业的发展,苦思两天后,他作出了选择,成了焦作艺校第一位舞蹈老师。
1995年至1997年,皇甫宜攀先后在河南省青年舞蹈教师培训班、上海舞蹈学校、北京舞蹈学院等院校进修,系统学习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的教学方法。学成回来后,皇甫宜攀开始努力教学,帮助学生塑造优美的形体,培养他们对舞蹈的认识和欣赏。1996年,在河南省艺术院校戏曲舞蹈大赛中,皇甫宜攀带去了3个舞蹈节目,带回了3个一等奖。此后,省内、市内的大型晚会上总少不了皇甫宜攀师生们的身影,焦作艺校也因为舞蹈一炮成名。
由于膝盖一直存在伤病,再加上年龄越来越大,对皇甫宜攀来说,此时最重要的就是从一线教学向舞蹈编导转型。“我不能盲目转型,我需要充电。”2001年,皇甫宜攀考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舞蹈系,系统且完整地学习舞蹈编导、创作。
2009年,对皇甫宜攀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在被誉为舞蹈界奥斯卡的全国第七届“桃李杯”舞蹈大赛中,由他参与创作的舞蹈《毛南古歌》,获得表演三等奖、院校原创奖、优秀剧目奖、园丁奖。一个月后,该舞蹈又获得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十佳节目”奖,这在全省引起了轰动。
如今,已过不惑之年的皇甫宜攀仍不忘学习。他说,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尤其是舞蹈老师,必须时刻用最新的专业知识和舞蹈理论武装头脑,才能创作出最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