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家康浩的书《摄影艺术创作大讲堂》(初级版和中级版)被中国煤炭档案馆、焦作市档案馆、焦煤集团矿史展览馆永久收藏了。来自国家、省、市的七家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
这条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不胫而走,一时间传遍了大街小巷……
两部书、七条报道,为何能掀起阵阵波澜?
回答很简单,因为到目前为止,在焦作康浩是出版教学型摄影专著的第一人!
看,三家收藏单位的领导是这样评价康浩的摄影书籍的:“康浩撰写的《摄影艺术创作大讲堂》(初级版和中级版)是他30多年来在艺术创作实践中的创作经验、方法、理论的一次总结和集中呈现,具有很强的学习价值、保存价值和收藏价值。他将个人作品捐赠给档案馆,使个人成果转化为社会公共资源,是令人尊敬的高尚行为,为档案馆藏资料的丰富,为共同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康浩,现年58岁,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亚洲视觉》(香港)杂志社副总编辑,中国煤炭文联摄协理事,焦作市摄影家协会原副秘书长,焦煤集团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现在河南能源报社任职。1995年开始摄影艺术创作以来,已有100余幅摄影艺术作品先后荣获国际、国家及省、部、市级奖。2002年以来,成功举办个人大型影展13次,展出作品1200余幅。2005年,焦作市文联、市摄影家协会授予康浩首届摄影创作20年金像奖……
2013年5月康浩本着为社会和企业培训优秀摄影人才为目的,创办了《康浩新视界摄影艺术创作培训班》。2016年6月开始在原有培训教材《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摄影思想先行与现场掌控》《摄影艺术创作秘籍》和《广告策划与设计方略》《康浩新视界摄影艺术创作培训大纲》的基础上,撰写了《摄影艺术创作大讲堂》初级、中级和高级版三部曲。
康浩主导的摄影艺术创作,要求作者把文学、艺术、绘画、美学、哲学、鉴赏学、气象学等学科的知识,作为个人综合文化素质的基础,倡导以文化、思想、观念,在纪实摄影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提高,运用哲学思想与思维方式,开创作品的新领域、新空间,实现作者思想飞跃、作品个性张扬的目的。
世间的美,往往不轻易被人发现。因为,难以捕捉。
“问春何苦匆匆,带风伴雨如驰骤”。在惋惜的同时,摄影家们满足了我们的要求。透过摄影者的眼睛,我们解读到这个世界对美的释义,看到了由光线架构的灵动的舞蹈。随着快门的“咔嚓”声,一个个鲜活的世界从此就定格在我们的眼前,让你可以奢侈地抚摸一辈子。
摄影家康浩认为,这些美是客观的,而衍生出的美感则是主观的,美不以美感而转移,不是欣赏者的美感决定美,而是事物的美决定欣赏者的美感。他从戎十余年,军队的磨砺使他对美的理解有着独特的视角和品位,而走南闯北的军旅生活则不断丰富着他对美的认知和追求。
自1983年从事新闻及新闻摄影报道以来,康浩先后到过全国十多个省市,在全国各类报纸杂志上发表新闻作品、摄影艺术作品、文学作品2000多篇(幅)。1991年,康浩调入河南能源焦煤集团后,开始对摄影进行更深入地研究,1995年他专注摄影艺术创作以来,已有100余幅摄影艺术作品先后荣获国际、国家及省、部、市级奖。作品《煤汉》还入选“第十一届国际摄影大展奖”。2002年至今,康浩还成功举办了个人大型影展12次,展出作品1200余幅。其中在国内引起轰动的有2004年的“云台山风光作品展”、2006年的“民俗摄影作品展”、2007年的“坝上风光摄影作品展”和2008年的“人体艺术摄影作品展”,2013年的“视界灵动”作品展。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把握真实与表现真实的同时,有多少摄影家能够准确挖掘到艺术的真实意蕴呢?康浩的创作道路显示了他们这一代艺术家思想的“饱满性”和人格的“独立性”。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们在一定的历史空间共同经历了大气候下的潮起潮落,在学习的道路上经受住了多种类型的艺术锤炼,有过深刻的思想感悟和各种条件下的创作历程,他们追求的美都具有一个鲜明的共性,即超越生活、正视真实、追求朴素。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发现,感观世界里的美,呈现出了人的情绪与自然物之间密切对应的无比真实性,面对这种作品,能让所有的读者把这种或多或少都曾体察过的真实的经验重新唤起,并获得确认,最终达到思想上的共鸣。作品《煤汉》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视角,通过一个近于模糊的脸部特写,让人们重新审视长年处于地层深处、与煤炭为伍的矿工兄弟们。康浩说,作为煤矿工人,他们的文化不高,几乎没有任何文艺享受的经验和向往,老实、朴讷、勤劳就是他们一生的本色,煤抹不黑、水洗不掉。可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群体,竟然是这个世界上释放热量最多的人,这种近乎讽刺的落差蕴含着强大的艺术表象,矿工们奉献的精神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在喧腾的尘世中高调地突起。
常识告诉我们,摄影艺术运用的是视觉形象,但怎样把握视觉形象的闪现,将视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把这种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转化为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呢?康浩曾在一篇论文中这样写道:无论是怎样的艺术作品,终归都会从客观世界回归到人,只不过这是一个更高层次的回归。康浩的另一力作《困惑》则具备了这种思想深度,作品创作来源于小煤窑无计划地乱开滥采,使生态和资源面临枯竭的边缘这一现象,作品力图真实再现社会人的心态这一主题,把艺术家的个体情感与艺术形象的个体生命结合起来,反映在作品上,以大地裂痕与煤矿工人疲惫、茫然的神态相组合,真实地呈现了《困惑》这一作品的社会历史性主题。
一幅作品的成功,必须从哲学认识的角度认识到事物的个性、特殊性、普遍性,同时把这三点与美学中的美、现实中的美、艺术中的美和哲学中的美相联系,才能认识到美的现象、美的本质——即作品的价值。1997年6月,康浩在黄河壶口创作了《世纪一跃》与《飞人也有腼腆时》,把柯受良的黄河飞车与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结合起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将这一壮举独特的丰富内涵表现为浓烈的一门人生课题,从而使作品超越了一般的创作形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镜头里的世界需要美,美是一种力量,掌握了这种力量便可将人类视觉美的渴望在镜头下得到酣畅的宣泄和张扬,将美的个性恰到好处的夸张和剥离出来,从而创造出一个绮丽诡谲的梦幻场景,摄影家康浩的作品便具备这样的特点。
近两年来,康浩带着他的学生们走坝上、闯西北、飞云南、下四川,直插江西拍山瀑,横穿安徽采金莲,长江、黄河留足迹,长城内外谱新篇;可以说他不辞辛劳,成年累月地奔走,起早贪黑,冒严寒、顶烈日,风里来、雨里去,雾里走、雪里行;历尽千辛万苦,又拍摄了5300多幅优秀作品,为后面三部书的编写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