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一个双目完全失明的老汉,已坚守荒山18年,不分春夏秋冬、不避风霜雪雨,每日披荆斩棘、挖山植树。如今,他已绿化荒山360多亩,种植成活的树苗有8万余株。
深山草屋,漏风漏雨,没水没电;荒山野岭,坡陡沟深,野兽出没……这位盲人老汉是如何生存、如何劳作、如何坚守的?近日,本报记者走近这位“感动焦作十大人物”,记录他手中的锄头与石头之间的“对话”,一睹这位太行山上“盲人愚公”缔造的传奇。
走出黑暗的世界
博爱县柏山镇北部的深山里,几道山梁上呈现出与周边不一样的景色——成片的柏树蔚然成林、郁郁葱葱;利用野生圪针嫁接的皂荚树也绿意盎然,并长出了一拃长的药用皂刺。
在一个山洼里,一间小屋掩映在核桃树、石榴树等果树之间。小屋的主人,就是栽种这片绿色的盲人老汉璩正茂。
璩正茂今年63岁,他承包并住进这片荒山已有18个年头。18年来,璩正茂和老伴儿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分春夏秋冬、不避严寒酷暑,整日披荆斩棘、挖山刨石、植树造林。如今,经璩正茂和老伴儿绿化的荒山已有360多亩,种植成活的树苗有8万余株。
璩正茂就是博爱县柏山镇柏山村人。早年因地少人多、生活困难,身为长子的璩正茂初中没读完,便开始为家庭分担生活压力。山边的缸窑、矸窑、煤窑,他都干过活,他还当过生产队的现金保管员和民兵排长。
1988年10月15日,是璩正茂终生难忘的一天。这一天,他在开采石料放置炸药时出现意外。一声巨响之后,璩正茂双眼受伤,左手两根指头也被炸掉。虽经多方治疗,但双目完全失明,璩正茂从此陷入永久的黑暗世界。
双目失明,璩正茂不仅什么事都做不了,还需要别人照顾。而他的4个孩子中年龄最大的不过13岁,最小的才2岁。面对自己和家庭的困境,璩正茂感到绝望,连死的想法都有。
1989年春季,老天连下6天雨,璩正茂家的土坯房在雨水中轰然倒塌,老伴儿和小女儿被埋在废墟里。幸亏村民抢救及时,母女二人得以生还。之后,乡邻纷纷伸出援手,帮助他家建起了新房。市残联理事长也写信给璩正茂,鼓励他坚强起来,勇敢面对困难。
璩正茂说,市残联领导的话为他鼓起了勇气。此后,他先是养鸡,可因为没做好防疫工作最终以失败告终;之后养羊,也没成功。在前两次失败的基础上,他摸索出来点儿饲养门道,又开始养猪。
这次成功了。璩正茂采取自繁自养的方式养了很多猪,其中仅母猪就
有30多头,除去卖猪崽外,通常还有几十头存栏肉猪。两年后,璩正茂家的经济状况得到改善。
1998年岁尾,村里为绿化荒山,鼓励村民承包荒山,植树造林。璩正茂听到消息后,让老伴儿马上去报名。老伴儿跟孩子们一说,没有一个同意的。为此,璩正茂耍起了倔脾气,连续两天不吃饭。全家人拗不过他,便采用了缓兵之计,先向村里报了名,等他上山遇到困难后再说。
谁知道,璩正茂可当了真。1999年1月,璩正茂让老伴儿领着走上了天寒地冻的荒山野岭。
太行山上写传奇
没屋没床,没水没电,只有寒风呼啸、乱石丛生。璩正茂让家人在一处山洼里搭起了窝棚,就此住了下来。
5天、10天、30天,璩正茂的孩子们看到,父亲丝毫没有打退堂鼓的迹象。相反,他不断让家人送来农具。几个月里,璩正茂用坏了6把农具。
原来,农具用得费,是因为璩正茂从早到晚都在山上“排雷”。所谓“雷”,就是荆根。这种根绊人脚,妨碍种树。璩正茂用脚探到荆根后,就用十字镐挖。挖多了,他摸索出了仅凭感觉挖几下就能迅速“排雷”的技术,而丝毫伤不到自己的脚。
“在荒山上种树,即使正常人也难做到,何况是盲人,他如何坚持了十几年?”2011年秋季的一天,记者带着满心狐疑,第一次走近璩正茂。
山坡上,老璩向记者介绍情况时,手里的活并没有停下。只见他的老伴儿先把他手里的十字镐搁到一个位置后,老璩就挥动十字镐挖了起来,老伴儿随后把土铲出;老璩接着再挖,老伴儿再铲土。来回几次,一个比脸盆还大些、约半米深的树坑就挖好了。栽树苗时,老璩扶着树苗,老伴儿培土,老璩用脚把土踩实后,老伴儿再把水浇上。
“再苦再累他都不怕,他只怕山林起火。”老璩的老伴儿说,有一年春节前夕,当地村民上坟引发山火,几年种下的20多亩树苗被烧得精光。老璩又气又急,一下子病倒了。孩子们把他接到山下住,可刚输了两天液,他就硬要上山。从此,每年春节他都坚守在山上,还要让全家人在春节、清明节期间都到山上防火。
前几年的一个春节,又有一片山林因当地农民上坟发生火灾,幸亏全家人扑救得及时,才没造成巨大的损失。为防山火,老璩直到农历正月初四的中午才下山吃了一顿过年的饭,饭后马上叫家人把他送回山上。
山上没水,老璩最盼下雨、下雪。2012年农历腊月二十八,山上下了几指厚的雪,老璩高兴极了,赶紧趁着墒情补栽树苗,一直干到农历正月十五,整个儿年里都没下山。“每逢大旱天气,我就要让儿子到三四公里外的地方拉水浇树。买水的钱加上运输的油费,一车水要花费30元钱。”老璩说,他现在最盼望的就是能在山上修建几个蓄水池。
“盲人愚公”的情怀
“现在,许多人都知道了我在荒山植树造林的事,可实际上我的老伴儿才是‘无名英雄’。如果没有她的陪伴,我这连白天黑夜都分不清的人,只怕连山都上不去。老伴儿不仅是我的眼睛,更是我最亲密的‘战友’。”璩正茂说。
刚上山时,璩正茂夫妇住在用石棉瓦搭建的简易窝棚内。山上刮大风,棚里刮小风;山上下大雨,棚里下小雨。老伴儿没有抱怨,更没有说过要下山的话。
“每天去哪片山、上哪道梁,全靠老伴儿牵着我的手往前走。干活时,我
挖坑,她刨土;我栽苗,她浇水,每一棵树都是俺俩一起种下的。除了种树外,一天三顿饭也都是她来做。所以,老伴儿出的力不比我小,流的汗不比我少。”璩正茂的话中既有夸奖也有感激。
住在深山里,老伴儿不仅是老璩劳动、生活中的帮手,还是为他多次化险为夷的“保护神”。一次,在去一个山梁的路上,一条碗口粗的蟒蛇突然从草丛中钻出,距离他们仅五六米远。那蟒蛇见有人来,把头昂起半人多高,嘴里吐着鲜红的信子。老伴儿惊慌之余,紧拽着他站着不动,继而慢慢后退,再后来拉着他一阵猛跑,才躲过一劫。
还有一次,夫妻二人经过一片红薯地时,突然有两大两小4只野猪窜了出来。老伴儿告诉他眼前的情景后,二人背靠背各持工具高声吆喝,才把野猪吓跑。
山上至今没有电,二人的生活单调、清苦。老璩干活之余就是听收音机。一次,他听到一首歌,歌词是感激妻子的话。老璩觉得这首歌一下子唱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便让儿子把它下载到自己的手机里,反复学唱。之后,他把歌词进行了修改,没事就唱给老伴儿听。
“妻子啊妻子你挺辛苦,丈夫我心里最有数。一年三百六十五,风吹雨打跟我种树。刨坑挖土你得干,翻山越岭你引路。起早贪黑紧忙活呀,劳动回来就下厨……”记者在一次上山采访老璩时,请他把这首改编过的歌唱出来。
近年来,老璩又摸索出一项新技术,就是利用山上的野生圪针嫁接皂荚树。这项技术不仅能把妨碍人走路的灌木利用起来,起到绿化荒山的作用,还能收获药用皂刺,可谓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今年春季,记者再次上山看望老璩时,看到他去年嫁接的皂荚树已长出了十五六厘米长的皂刺。
“我虽然看不到,但每天都听收音机,知道国家越来越重视保护生态环境,我感到自己做的事情对路。让大山绿起来,对每个人都好。我这辈子就要以山为家、以林为业,生命不息、绿化不止,为子孙后代造福。”璩正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