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金华
让永威的教学模式与衡中的拼搏精神深度融合
记者:4月9日,衡中河南分校正式在沁阳市永威学校高中部挂牌成立,永威学校迈出了与河北省衡水中学合作办学具有战略意义的一步。作为一所河南知名且在全国都有影响力的学校,为什么还要选择与衡水中学合作办学?
蔡林森: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坚持“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思想,教师通过赛课、评课,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应用到小学,形成了“四个一”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和“几个比”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应用到高中,形成了“自主—合作—自主”的教学模式,学生们在课堂上均能紧张、高效地学习。同时,我们学校实行教书育人责任制,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近年来,我们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已成为当地公认的好学校。
衡水中学不仅创造了高考奇迹,还培养了学生的吃苦精神、拼搏精神。所以,要把衡中的吃苦精神、拼搏精神与我们学校的教学模式深度融合,进一步打造永威教育品牌。
“减负”不能“一刀切”
记者:当全国都在喊“减负”时,您为什么要重提“吃苦精神”?如何让师生敢于吃苦,甚至乐于吃苦?
蔡林森:现在到处都在喊减轻学生负担,有的专家宣传西方教育过了头,把西方教育说成“轻松”“自由”“学生可以不吃苦”,似乎学生课外负担越轻越能出人才。我认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学生负担是不一样的,即使在同一个班级,也是如此。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负担相对较重而不觉得重;不爱学习、不做作业的学生负担不重却觉得重。减负要实事求是,一定要严格把握好一个“度”,既不能过重,又不能过轻,既要能保证学生的健康,又要保证学生学好功课,成人成才。如果在“减负”方面实行“一刀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就会下降,学生就会怕吃苦、不爱学习,将来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
“减负”的根本在于课堂的高效。学生只有在课上紧张、努力学习、当堂达标,才能减轻课外负担;如果课堂效率低,作业不能当堂完成,课外减负就成了空话。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学会减轻课外负担,吃好饭、睡好觉,确保身体健康,学习时像打仗,考试时打好速决战、歼灭战。
我们要学习衡中的吃苦精神,严格训练,提高效率,这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
两个同步 实现强强合作
记者:对于下一步与衡水中学的合作,您有什么样的期待?
蔡林森:根据我们学校与衡水中学签订的合作协议,从今年秋季起,衡水中学将派管理干部、骨干教师到衡中河南分校,加强高中部的管理,届时两所学校将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以此来达到“两个同步”——教师远程同步备课,学生同步训练。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