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原文钊)从贫穷落后的陵区小村庄,到基础设施完善的特色小镇。如今,孟州市西虢镇莫沟村已经分享到了我市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所带来的“红利”:自来水、天然气通进了厨房;旱厕改成了水冲厕所;院内小花园下面是生态污水处理池,生活废水经过多次处理净化后排出;村内道路、房前屋后干净整洁……
莫沟村的华丽蜕变是我市近年来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个缩影。近日,记者从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市将进一步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做到精准扶贫,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为了营造更加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我市将进一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根据国家和省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五年行动计划,科学分类、因地制宜,全面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我市将持续抓好农村环境净化,对全市行政村和干线公路按照“三无一规范一眼净”标准进行整治,积极开展达标村示范村创建活动;集中围绕主要公路、黄河生态旅游带、南太行休闲旅游带、南水北调沿线村庄开展人居环境达标村示范村创建,建成一批“四美”乡村;加快农村饮水、用电、住房、公路、医疗、文化、教育等基础设施的改造,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全面完成农村公路三年行动计划乡村畅通工程;制订垃圾处理硬件体系建设具体方案,以县为单位规划建设垃圾处理厂和配套建设环卫基础设施,在中心乡镇试点建设中心污水治理厂,力争用2~3年时间建成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
同时,我市将以“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绿色生态精神文明创建为载体,结合生态保护、产业发展、资源融合、高效农业、休闲旅游、文化传承保护六个方面,对具备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村落古民居,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加大保护力度,完善农村“宜居、宜业、宜游”综合功能,提升农村内在美,加快推进我市农村各项公共事业的长足发展。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的关键一年。为坚决打赢这场扶贫开发攻坚战,我市坚持转、扶、搬、保、救“五条途径”,大力实施知识技能扶贫、合作带动扶贫、财政金融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安居扶贫“五项举措”,强化各级党委政府责任、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社会力量扶贫、部门支持服务职能、考核机制“五个保障”,全面落实省委“三个五”工作部署,因地因时制宜,因户因人施策,分类推进脱贫工作。
同时,各县市区要研究制订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等专项脱贫攻坚规划方案,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表,建立脱贫攻坚台账,分解目标任务,确保扶贫任务和措施到县、到村、到户,真正做到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为了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开发工作,我市要求各级各部门把脱贫攻坚作为分内职责,积极运用行业资源帮助贫困地区抓产业、强保障,做到扶贫项目优先安排、扶贫资金优先保障、扶贫工作优先对接、扶贫措施优先落实,真正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在此基础上,我市还将建立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机制,建设大数据平台,实现对脱贫攻坚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建立贫困退出机制,定期对扶贫对象进行全面核查,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做到脱贫一个、销号一个,严防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确保“摘帽”结果经得起历史检验;建立脱贫攻坚督导考核机制,出台焦作市脱贫攻坚工作督导考核办法,实行最严格的考核督查问责机制。
我市将积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落实好“一基本两牵动三保障”的总体要求,着力解决好进城农民的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需求和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社会保障、农村权益保障,让进城农民转得出、进得来、落得住;将县城和有产业优势的中心镇作为吸纳农村人口转移的主要载体,在发展产业、引导农民购房落户等方面予以支持;加快推进孟州市滨河新村、武陟县豪景庄园、中站区和美社区3个新市民社区的搬迁入住工作,有效发挥新市民社区对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助推作用。①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