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圆桌”代替了高高在上的审判台,增加了一分亲近;“丈夫”“妻子”等称谓代替了冷冰冰的原告、被告;粉红色的折叠窗帘、海蓝色的背景墙,宛如一个家庭的客厅,处处体现着家的温馨与包容。近日,市人大常委会视察组来到市中级人民法院视察时,看到了“李玉香家事审判工作室”这个“特殊”的法庭。
近年来,我市各级法院创新公开方式,拓宽公开渠道,全面推进立案、庭审、执行、听证、文书和审务等全程公开,全力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充分保障公众对法院工作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力求让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加强硬件建设
强化诉讼服务 深化司法公开
记者了解到,市中级人民法院曾经的立案信访大厅已改建为诉讼服务中心。该中心设置了宣传栏,公开了服务承诺与办案流程,配备了显示屏、电子触摸屏查询系统等便民设施,对立案条件、法律法规、文书式样、诉讼费缴纳标准、减免缓程序及条件等全部公开,为当事人提供便利、快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务。“我们推行‘两书两卡’制度,向当事人发放诉讼风险提示书、诉讼流程告知书和廉政监督卡、办案流程监督卡,公开举报电话和投诉网站,让当事人充分了解法院司法公开运行情况,明白诉讼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及存在的风险。”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李玉杰说。
早在两年前,市中级人民院法院就率先在全省完成了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建设。“立案后,当事人可根据系统自动生成的查询密码,随时上网查询从立案到审判、结案及执行全程的信息,最大限度地实现当事人对案件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李玉杰表示,近3年来,已依法公开审理各类案件5.4万余起,上网公开各类生效裁判文书5.5万份。
为全面推进“阳光执行”,我市法院建成11个执行指挥中心,加大失信被执行人的惩治力度。通过执行信息公开平台,向当事人公开执行程序信息1.5万余条,公布11582名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限制高消费、限制出境1081人,对1507人公开罚款、拘留,向公安机关移送298人,以拒不履行判决裁定罪判决68人。此外,在全市二级法院建成45个科技法庭,建立庭审视频资料库,做到每起案件刻录视频光盘随卷存档,实现庭审全程的可复制、可再现、长期保存及随时调取。而且,推行庭审网络视频直播,选取公众关注度高、社会影响较大、有教育意义的典型案件上网直播,社会公众可随时上网点击观看庭审全程。
创新公开方式
推进司法公开与便民利民有效对接
实行巡回审判、诉调对接、普法教育三位一体的基层矛盾预防化解工作机制,推进司法公开与便民利民的有效对接。市中级人民法院大力开展巡回审判,坚持“让法官多跑腿、让群众少走路”的工作理念,选择典型案件,深入农村、社区等基层单位巡回审判2470余次,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
为推进诉调对接,该院在全市法院成立11个诉调对接中心,在27个市直单位及各乡镇(街道)、社区、行政村建立诉调对接工作室和联系点,构建覆盖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立体式矛盾纠纷化解和诉调对接网络,并选聘55名专职调解员进驻法院诉调对接中心,参与诉前调解、诉讼调解,做好调解协助工作。近3年来,已诉前化解各类纠纷5000余起,司法确认1500余起。
记者了解到,市中级人民法院率先在全省将司法建议工作纳入全市综治及平安建设工作考核,近3年来,已向有关部门和单位发出司法建议485条。同时,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举办讲座900余场,受教育学生20万余人;开展送法进军营活动,推进军地军民融合发展;开展集中走访企业活动,走访重点企业196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60余件,提出建议144条,帮助企业稳增长、调结构、谋发展,助力焦作经济稳中向好。
通过打造新媒体网络平台,全面推进司法公开。该院制定下发了“智慧法院”建设指导意见,全力打造网络法院、阳光法院、智能法院、创新法院;成立新媒体工作室,开通官方网站、手机报和微博、微信、微视“三微一体”互动平台。近3年来,已发布各类信息1.1万条,及时解答网友疑问3200余次,利用微博平台现场直播庭审和巡回审判等重大活动,粉丝量逐年攀升。①7